当前位置 : 艺术书评

古琴文化在中國年輕人中傳承復興 发布日期:2023/11/16 来源:國際日報 打印

古琴文化在中国年轻人中传承复兴.jpg

古琴文化在中國年輕人中傳承復興

新華社海口11月10日電(記者嚴鈺景)頭梳朝天髻,身著宋制羅裙,身後掛一幅《萬壑松風圖》,案頭博山爐裏沉香嫋嫋。“80後”廖延化著淡雅“落梅妝”,低眉垂手、邊彈邊唱一曲《暗香舊時月色》,讓古琴雅集上的觀眾聽得如癡如醉。

  廖延是海南南軒琴社創辦人,學習古琴十餘年。作為職業古琴教師,她帶著100多個“學生”學習古琴,大部分是“80後”“90後”,還有一些“10後”小朋友。在特別的節氣和傳統節日,琴社都會辦一場雅集,既是一次古琴愛好者交流切磋的機會,更是一場普及古琴藝術和傳統文化的公益課。

  “古琴不僅是中華民族獨有的禮樂之器,還可以陶冶情操、調節身心。”廖延坦陳,自己學習古琴的初衷是為了疏解肝鬱之疾。從聽琴、學琴再到教琴,她對古琴越來越癡迷,對傳統文化的鑽研也不斷加深。十幾年下來,肝鬱之疾不治自愈,生活習慣、愛好也發生極大改變。

  焚一爐香,沏一壺茶,三五好友對坐,或撫琴、或吟唱,或為唐詩宋詞譜新曲,以古琴彈唱。漢磚作壺承,青瓷當把件……無論是家居陳設還是生活器具,再到日常服飾、興趣愛好,在現代城市生活中,廖延和她的古琴愛好者們宛如從古代穿越而來,處處體現著對傳統文化的熱愛。

  “古琴改變了我的人生軌跡。”1994年出生的李沛沛直言,她是從一部古裝劇中認識了古琴,越瞭解越喜愛。後來索性辭掉了銀行的工作,專職學琴、教琴,不知不覺與琴相伴多年。

  “這就是專屬於中國人的浪漫吧,古琴一響,骨子裏的文化基因共鳴了。”李沛沛說,古琴讓我在平衡事業與家庭,實現自我追求上找到了方向。

  跟著李沛沛學琴的“95後”汪瑤則表示,自己是為“治療”急躁的性格而愛上古琴。

  “點一支香,就在這支香燃盡的時間裏,放空沉靜,專注於和琴對話,和自己對話,向內求索。”汪瑤說,自己是中醫世家,長輩告訴她,藥的繁體字裏有一個“樂”字,音樂可以療愈身心。“靜”是古琴琴音最大特點,非常適合自己。

  “古琴之音,醇和淡雅,清亮綿遠。彈奏之人在樸實低緩而又中正平和的音聲之中,由躁入靜進而物我兩忘。”海南大學人文學院教授海濱說,古琴與茶藝、書法、插花、香道、填詞作賦等高階生活方式聯繫緊密,學習古琴的確可以提高審美品位,改變氣質談吐。

  “70後”海南本土斫琴師楊偉東介紹,古琴傳為伏羲所作,已有3000多年流傳史。琴長三尺六寸五,象徵一年365天;面圓底扁,象徵天地;琴有七弦,上應七星;13個徽位,分別象徵12個月和閏月;兩個發音孔分別叫“龍池”“鳳沼”。

  “古琴超越了樂器的音樂屬性,其基本結構反映了中國古典哲學常識,蘊含了人與自然和諧,天人合一的宇宙觀、生命觀與道德觀。”在海濱看來,古琴作為“四藝”之首,是中國古代文人修身養性、體悟大道的載道之器。

  廖延計畫推動古琴公益課進校園,為更多少年兒童種下傳統文化傳承的種子。

  “古琴讓人回歸內心豐富的精神世界,越來越多年輕人喜愛、學習古琴,這是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復興的好兆頭。”海濱說。

 


    24小时最新动态

    热点排行

    图片新闻

國際日報 (International Daily News)版權所有. 提醒:業者若未經許可,擅自引用國際日報網內容將面對法律行動. 第三方公司可能在國際日報網站宣傳他們的產品或服務, 您跟第三方公司的任何交易與國際日報網站無關,國際日報將不會對可能引起的任何損失負責. 信息網絡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2032302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45122353001  X公網安備 450103024350154號 互聯網出版許可證(X)字003號
©国际日报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