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艺术书评

“水墨天堂” ——寫在來支鋼杭州水墨藝術展前夕 发布日期:2023/3/24 来源:國際日報 打印

“水光瀲灩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杭州的春天,是最美的江南。來支鋼的水墨山水,選擇在杭州與實景媲美。

“來支鋼”這個名字近年在中國畫壇備受矚目,數十位業界權威人士先後給予評價或高度評價,認為他把中國傳統水墨畫推向又一個藝術高峰。

中國美院原院長肖峰認為“他的山水畫起到了一個里程碑的作用”;中國國家畫院院長盧禹舜評價他是“有著創新和創造的一位藝術家”。            

著名評論家陳傳席稱他的作品“其大氣磅礴足以縱橫天下,其雄渾豪邁足以睥睨古今”;臺灣資深收藏家王定乾說,“張大千是山水畫潑墨第一人,來支鋼是積墨第一人”。

中國畫是具有中國國學視覺審美效果的藝術作品,其本質就是繼承與創新。“墨天閣”女主鄒佩珠(李可染夫人)生前為來支鋼畫展題字“傳承與開拓”。在繼承並守護傳統筆墨技法基礎上,來支鋼實現了中國水墨山水畫的現代轉化。“積墨”是他藝術成就的核心。

龔賢創造了“點積墨法”,黃賓虹創造了“線積墨法”,李可染創造了“面積墨法”。來支鋼將三法融為一體,“集點線面三百年之大成” (陳傳席語)。李可染“積墨成玉”,來支鋼“積水成玉”,他用無色的水,大化有色的墨,豐富了水墨的層次。墨在水中昇華,產生一種仙氣,故而又可以說,積水成仙,上善若水。

“積墨”作為山水畫的一種技法和語彙,是畫道中一個難關,畫家大多不願觸及。來支鋼當年在中央美院學畫時,謝絕老師和畫友“繞道”的建議,咬定青山不放鬆,始終不渝走“大道”。一朝功成,石破天驚。鑒賞家稱其作品大美可讀,中美可賞。

中國書畫的靈魂始於國學,有著深厚國學基礎的來支鋼,孜孜不倦地追求最高審美理想。他認為,中國畫的水墨關係是,水在前,而墨在後。水是“無”,墨是“有”。“天下萬物生於有,有生於無”,故“無中生有”。來支鋼以老莊道家哲學為精神內核,以水墨表現宇宙的千變萬化。

知白守黑,運黑布白,構成了來支鋼繪畫獨特的藝術審美體系,體現出“一陰一陽之謂道”的規律。黑如“烏鴉入夜”,白如“白鷺臥雪”,黑白世界的意韻無窮無盡。“簡到了極致,即為陰陽,形於水墨,則為黑白。”“道為墨之本,墨為道之用。”“水墨務本而道生。”來支鋼的作品恰如他的繪畫思想。

在修道、得道和成道過程中,來支鋼探一象而窮理。他若非於畫室創作,就在大自然中寫生。常雲遊於鄉間小道、名山大川之間,吸天地之精華, 采日月之靈氣。他抓住了大自然的規律——“變”,在繪畫中一變再變而解決所有問題。“天地一指也,萬物一馬也”,在來支鋼的世界裏,天地與萬物“一筆劃也”。

雲是變,水是變,山是變,而萬變不離其宗。誠如南朝畫家宋炳所言,“聖人含道映物,賢者澄懷味象”。胸有丘壑、腹有乾坤的來支鋼,用深邃的東方文化內涵,構成空間無窮、體積無窮、能量無窮的大美之道。“道成而上,藝成而下”。來支鋼技進乎道,筆墨的運用“無起止之痕”,作品渾然天成。

自我感覺“天賦其能”的來支鋼,創作從不打稿,提筆就畫,隨心所欲,信馬由韁。創作因有風險,故而筆下常出奇景,幾度峰迴路轉,往往柳暗花明。一切可畫、能畫、成畫,都是依“道”而行之果,無不是極盡變化之能事。人的智慧有限,只有借助於道,融合於道,才能夠筆不到而意到,給人更多想像的空間。他常說:“我畫一半,天賜一半。”

如古代畫家荊浩所言:“忘筆墨而有真景。”人一旦在精神與人格上守住純真,便已經走在“道”上了,只是身在道中而不知。“大道至簡,衍化至繁”,來支鋼的手“以簡馭繁”,就如同造物主的手,時時創作出全新面貌的作品。概括成八個字,就是“以墨載道,以道馭墨”。

以繪畫作為修煉的道場,來支鋼不斷提升自己,領悟天道法則,追求“天人合一”的境界,把自己修得像天一樣,無私、無欲、無我,讓自己的元氣元神不散。以善為美,寧靜致遠。莊子所謂“虛室生白”,只有在純真的狀態,作者才能找到藝術的本源,發揮出藝術的極限。一念無我,超凡入聖。

在來支鋼北京畫展上,文化學者王魯湘披露,李可染逝世前幾日曾告訴畫家李寶林,說自己還要突變、大變。李可染將如何個變法,已成未解之謎。王魯湘認為,來支鋼的創作,是對李可染臨終遺願的一個回答。

“不要人誇好顏色,只留清氣滿乾坤”(王冕語)。中國繪畫是中華民族的藝術自信,是東方文明最重要的文化遺存。讀來支鋼的作品,民族自信心自豪感油然而升。

只有民族的才是世界的。在新時代的浪潮中應運而生的來支鋼,必將在世界藝術殿堂裏,書寫全新的篇章。

繼在兩岸與域外舉辦多個畫展之後,來支鋼又來到西子湖畔。他的作品堪稱“水墨天堂”,與西湖相映成輝,雨亦奇,墨亦奇,給人最高的審美享受。

 图片8.png

來支鋼肖像

 图片9.png

2022年4月,來支鋼水墨藝術展學術研討會

 图片21.png

2022年4月,來支鋼水墨藝術展在北京國家畫院開幕合影

 图片10.png

2022年6月,來支鋼水墨藝術展在廣東美術館開幕合影

 图片11.png

2023年1月,來支鋼陪同《國際日報》創辦人熊德龍參觀作品

 图片12.png

潮   2640x250cm    2020年  (局部)

 图片13.png

藝道   1134x249cm   2009年

 图片14.png

楓橋夜泊  505x47cm   2022年

 图片15.png

桃花源遊記境   366x48cm    2021年

 图片16.png

積墨山水條屏   34x136cmx3   2013年

 图片17.png

老子入關  503x48cm(局部)  2023年

 图片18.png

玄  366x144cm   2023年

 图片19.png

煙雨富春江(局部) 504x48cm   2023年

 图片20.png

銀裝素裹  1800x32cm(局部)   2023年 

 图片1.png

梨花帶雨   125x250cm   2018年

 图片2.png

空山新雨後   68×136cm    2014年

 图片3.png

白水寨飛瀑圖   160x250cm    2014年 

 图片3.png

山高雲不礙   124x248cm   2014年

 图片4.png

竹裏人家   46x34cm    2012年

 1111.png

崛起   200x250cm    2003年

 图片5.png

寫生作品   46x34cm    2014年

 图片6.png

寫生作品46x34cm  2023年

 图片7.png

宏村   46x34cm   2013年

 

    24小时最新动态

    热点排行

    图片新闻

國際日報 (International Daily News)版權所有. 提醒:業者若未經許可,擅自引用國際日報網內容將面對法律行動. 第三方公司可能在國際日報網站宣傳他們的產品或服務, 您跟第三方公司的任何交易與國際日報網站無關,國際日報將不會對可能引起的任何損失負責. 信息網絡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2032302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45122353001  X公網安備 450103024350154號 互聯網出版許可證(X)字003號
©国际日报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