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北美新闻

中國電視-持續關注:《詩畫中國》詩為心聲,畫為心境 发布日期:2022/11/22 来源: 打印

pEyDN6ek.png


《詩畫中國》第八期從《仿楊大章畫〈宋院本金陵圖〉》卷、《李白行吟圖》軸、《伯牙鼓琴圖》卷、《簪花仕女圖》卷、《唐風圖》卷、《雜劇〈打花鼓〉圖》頁六幅傳世畫作,帶領觀眾遊曆詩中世界,感受中國古代社會的繁榮發展,共情於中國古人的知音之情,領略中華民族的服章之美、禮儀之美。《中國電視》邀您繼續關注《詩畫中國》,從詩畫出發,一覽華夏千年的服章禮儀之美。 


 

“五馬人生最貴,金陵自古繁華。”中國清代(1636年-1912年)馮寧的《仿楊大章畫〈宋院本金陵圖〉》卷,生動描繪了金陵(今中國江蘇南京)的城市面貌和百姓的社會生活。開卷人齊溪將化身畫中人,帶領觀眾走進畫卷,沉浸式體驗金陵一日遊。隨著畫卷徐徐展開,金陵風光映入眼簾——郊外景色宜人,百姓和樂,生活恬淡;城內商業繁華,街市熙熙攘攘,熱鬧非凡,蔚為大觀。節目現場觀眾還將一睹畫作真跡的風采,感受金陵的繁華,以及百姓安居樂業、用雙手創造幸福生活的人生智慧。

 

 

中國遼寧省博物館副館長董寶厚將為觀眾帶來傳為中國唐代(618年-907)周昉所繪的《簪花仕女圖》卷。畫作描繪了五位頭上簪花、衣著華美的仕女和一位舉著扇子的侍者於春夏之交賞花遊園的情形,是中國傳統繪畫史上非常重要的一部作品,具有很高的藝術價值和研究價值。在中國沈陽歌舞團的唯美演繹下,《簪花仕女圖》卷仿佛“活”了起來,畫中人躍出紙面,生動呈現了唐朝仕女的優雅美麗與自立自信。 


 

李白是中國唐代偉大的浪漫主義詩人,被後人譽為“詩仙”,也是畫家爭相描繪的對象。中國南宋(1127年—1279年)畫家梁楷的《李白行吟圖》軸就用寥寥數筆勾勒出了李白飄然若仙、灑脫曠達的形象。開卷人王洛勇將化身李白,一路行吟,帶領觀眾遊曆李白的詩中世界。

 

《詩經》是中國古代詩歌的開端,也是最早的一部詩歌總集。它內容豐富,反映了中國古人生活的方方面面,但因其年代久遠,大部分內容在後人看來比較難懂。為幫助人們理解《詩經》,南宋畫家馬和之便根據《詩經·唐風》十二篇繪制了《唐風圖》卷,用圖畫的方式還原每一首詩中描寫的場景和事件。開卷人張衛健將《詩經·唐風》中的《綢繆》《有杕之杜》《蟋蟀》三首詩串成歌曲,北京舞蹈學院青年舞團成員、中國古典舞系教師蘇海陸置身畫中起舞,二人用歌聲和舞蹈生動還原《唐風圖》卷。數百年前馬和之用筆墨詮釋了他對《詩經》的理解和想象,數百年後《詩畫中國》以新的藝術形式展現出了現代人眼裏的《詩經》。在這場文化接力中,中華文明得到了延續和傳承,獲得走向未來的持續動力。 


 

“中國有禮儀之大,故稱夏;有服章之美,謂之華。”開卷人惠英紅將帶來南宋風俗畫《雜劇〈打花鼓〉圖》頁,畫作用流暢的線條、清麗的色彩,為今天的人們保留下了雜劇珍貴的形象資料。本期節目中,總臺主持人董藝、青年歌手劉洋洋共同還原畫作中的雜劇藝人形象,並攜手惠英紅帶來一場古代服飾走秀,展現從戰國至宋代具有代表性的各式服裝及見面禮節,帶領觀眾感受華夏千年的服章之美、禮儀之美。 


 

伯牙與子期“高山流水遇知音”的故事是延續兩千多年的知己佳話。中國元代(1271年—1368年)畫家王振朋的《伯牙鼓琴圖》卷就描繪了伯牙鼓琴、子期聽琴的知音情景。畫面雖無法傳遞琴聲,但畫家卻通過對人物形象的生動刻畫,營造出了“此時無聲勝有聲”的意境。開卷人沙寶亮、滿江分飾伯牙與子期,以歌曲創演的形式還原了伯牙子期相知相交的知音之情,令人動容。


詩畫相生,與時偕行。《詩畫中國》邀您繼續暢遊在詩與畫的世界中,感受畫作背後的審美旨趣和文化內涵。


    24小时最新动态

    热点排行

    图片新闻

國際日報 (International Daily News)版權所有. 提醒:業者若未經許可,擅自引用國際日報網內容將面對法律行動. 第三方公司可能在國際日報網站宣傳他們的產品或服務, 您跟第三方公司的任何交易與國際日報網站無關,國際日報將不會對可能引起的任何損失負責. 信息網絡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2032302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45122353001  X公網安備 450103024350154號 互聯網出版許可證(X)字003號
©国际日报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