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易言堂
特朗普政府于2025年4月宣布的“对等关税”政策,以无差别、高强度的姿态横扫全球贸易伙伴,引发了金融市场与地缘经济的剧烈震荡。这一政策并非临时起意,而是其竞选承诺的兑现,但国际社会的错估与幻想破灭,最终让世界不得不直面这场“贸易战2.0”的冲击。这场风暴的根源、市场的反应以及未来的应对逻辑,值得深入剖析。
蓄谋已久的“阳谋”:竞选承诺的兑现与贸易保护主义的回归
特朗普的“对等关税”政策早有预兆。自2016年首次竞选总统起,他便高举“美国优先”旗帜,将贸易逆差归咎于他国“不公平竞争”,并承诺通过关税重塑美国产业优势。2024年重返白宫后,他迅速将这一承诺付诸实践,对包括盟友在内的几乎所有贸易伙伴征收10%的基准关税,并对中国、欧盟、日本等经济体加征更高税率(如中国商品累计关税达54%)。
这一政策的核心逻辑是效仿19世纪末的“麦金莱时代”——通过高关税保护本土产业,同时将关税作为谈判筹码迫使其他国家让步。特朗普政府甚至公开宣称“关税是目标而非手段”,其本质是以单边主义颠覆多边贸易体系,试图重构以美国为中心的全球经济秩序。
市场的错估与幻想破灭:从“狼来了”到系统性恐慌
尽管特朗普的关税威胁持续多年,但国际社会普遍低估其执行力度。多数分析认为,特朗普的言论更多是竞选语言或谈判策略,实际政策会因经济现实而妥协。然而,2025年4月的关税幅度远超预期——例如对日本汽车征收24%关税(日本平均关税仅2.4%)——彻底打破了这种幻想。
市场反应剧烈且连锁:
-股市暴跌:标普500指数单日下跌4.8%,创2020年疫情以来最大跌幅,全球市值蒸发超3万亿美元;
- 供应链中断:汽车巨头Stellantis被迫暂停加拿大、墨西哥工厂,导致数千人临时失业;
- 避险情绪飙升:黄金价格创历史新高,美元走弱,投资者转向安全资产。
这种恐慌不仅源于关税本身,更源于政策的不确定性。美国将非关税壁垒(如货币操纵、税收政策)纳入关税计算标准,且未提供明确细则,导致企业难以评估成本。
从幻想破灭到现实应对:全球经济的去幻想化与反制逻辑
面对特朗普的“来真的”,各国被迫放弃绥靖幻想,转向务实反制:
经济报复:欧盟拟对农产品、汽车加征关税;加拿大对美汽车零部件征收25%报复性关税;中国则通过限制稀土出口、加征美农产品关税等组合拳回应。
多边合作:中国与欧盟呼吁维护WTO框架,试图构建“去美国化”的贸易联盟;加拿大提出领导“理念相近国家”重塑全球贸易规则。
供应链重构:企业加速区域化布局,如台积电追加千亿美元在美投资以规避关税风险。
然而,反制措施可能加剧全球经济分裂。OECD预测,若关税持续,2025年全球经济增长将下降0.2个百分点,发展中国家因出口依赖度较高受损更甚。更深远的影响在于,多边贸易体系面临瓦解风险,世界可能重回20世纪30年代“以邻为壑”的贸易保护主义泥潭。
去幻想的代价与未来的博弈
特朗普的“对等关税”揭示了全球化时代的脆弱性——当主导国转向单边主义,原有秩序便可能崩塌。国际社会早该意识到,特朗普的“漫天要价”绝非虚张声势,而是其政治逻辑的必然延伸。未来的博弈中,各国需摒弃侥幸心理,通过强化区域合作、推动供应链多元化、维护多边机制等方式,抵御单边主义的冲击。毕竟,贸易战没有赢家,但被动等待“就地还钱”的代价,或许比主动应对更为惨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