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历史档案

我的九一三 ——紀念上山下鄉五十八周年詩文連輯 发布日期:2023/9/9 来源:國際日報 打印

以此文字、詩句連輯,紀念上山下鄉58周年。

1965年9月13日,一列綠皮火車載著我和約一千名剛剛初、高中畢業的學生駛離廣州廣九火車站,送往花縣洪秀全菓肥場。我們這一批青澀、單純、懵懂的年輕人,成為那個年代的“知青”。

農場坐落在蒼翠的丫髻山麓,一條彎彎曲曲的流沙河宛然流向遠方。黃白色潔淨的細沙鋪滿河床,河水既清澈又冰涼。一片片高大的桉樹林旁邊,蓋著一排排低矮的俄羅斯式軍營,厚實的磚牆、蘇聯式掛瓦,屋頂是殘舊的板條天花,地面鋪上粗糙的水泥沙,除此以外沒有任何一件傢俱。這是炮兵司令部騰出的營房,我們的新家。營房和營地組成花縣菓肥場,團、營、連長都是現役軍人。我們被按准軍事化形式組織起來。

不久,我們的連隊被派往縣城修建雅瑤大橋。大橋處在花縣通往廣州的主幹道上,原來簡陋的木橋已經不敷應用,需要建造一座新的混凝土大橋。秋冬時分江水不深,正是修橋良機。我們這批便宜的勞動力有旺盛的幹勁。修築引橋,我們挖土、運土、夯土;挖橋墩基礎,沒有任何機械,只有鐵鏟、籮筐和雙手;百斤重的大石塊,靠瘦削的肩膀搖搖晃晃抬到基坑旁邊,幾十米長的粗鋼筋由人龍扛著,歪歪扭扭運到模版上。

 

《新華鎮築橋》

 

挖泥擔砂夯土,

腐乳白飯填肚,

薄衾禾稈地鋪。

揮汗如雨,

少小不知寒暑。

 

在那個的歲月,我們被人改造,我們也在改造世界。經過一年辛勤的勞動,大橋終於建成通車。還來不及享受大橋通車的歡樂,我們連隊就被派往赤泥下巴水。下巴水是花縣巴江的洩洪區,曾經是血吸蟲的疫區。連隊的宿舍臨時設在一個建在小山丘上的殘破廟宇。寺廟牆壁灰土斑駁成片剝落,被煙火燻黑的屋頂掛滿蜘蛛網,神靈久未品嘗人間供奉的新鮮香火,不但灰頭土臉,而且手折腳斷。在神靈面前,我們被安頓下來。

 

《憶下巴水三首》

煙雨細朦朦,笠蓑背如弓。

十指耘田禾,水蛭腹中紅。

 

洪澇圍破廟,饑寒滿苦衷。

斯人憔悴現,充饑剝穀種。

 

薄衾電光弱,伴讀到天明。

少年雖有志,無奈道不平。

 

繁重的勞動,艱苦的生活和心靈的煎熬,農場的知青歲月浪費我們人生最寶貴的時光,大時代的災難給我們帶來痛苦,與此同時,困難也磨練我們的意志,豐富的經歷也為日後的生活增添不少寶貴的經驗。我們失去了青春,祖國也失去大批“財富”。

不久,文革的風暴刮到農場。農場不可避免地捲進兩派政治鬥爭漩渦中。場內的知青遊行、串聯、批判、武鬥,直至最後相互平衡木然結合,結果是兩敗俱傷。內耗耗盡農場僅有的一點點資源,知青群體團結互助奮然向上的精神已被自私閒散所代替,許多知青從閒散走向疲憊和慵懶,農場開始走向末路。這是埋葬過無數青春的地方,青蔥歲月成了那個時代的祭奠品。

 

時光荏苒,歲月潛移,

豆蔻年華,理想如癡。

蹉跎歲月,櫛風沐雨,

鴉髻巴水,汗灑淚辭。

託付東流,如煙往事,

時移世易,閉目常思。

 

數盡指頭,盼星星盼月亮,終於接到回城的通知,我僅攜帶一個已經十分破舊的衣箱,裝上幾件久經縫縫補補的衣服和幾本已經翻得發黃的老書,沒有歡送也不必歡送,回到那既熟悉又陌生的廣州城。

“上山下鄉”好不容易才熬到盡頭,但這開始從何而來,現在因何結束我卻一直十分茫然。

 

 《那年哪月》

那年哪月

你是否曾來過這裏

半是理想半是無奈

離開學校告別家鄉

 

我們修橋築路

卻感覺前路茫茫

我們播種插秧

卻總是餓得發慌

我們燒磚拍瓦

卻沒有一寸瓦房

我們釘書烙字

卻缺少文化印堂

我們榨蔗煮糖

卻無法釀造生活的甜蜜

我們撒曲釀酒

卻從沒有讓我一醉荒唐

 

在迷茫中等待

在失落中覺醒

把失去的光陰補上

我要擁抱知識海洋

接獲一紙回城令

仿佛仍然在夢中

風雨未曾把我留下

冷寂村舍蕭索蒼黃

無忘被翻殘的老書

填充我簡陋的行囊

 

沒有經歷過這動盪年代的人是幸福的,但生活可能是乏味的;經歷過這個年代的人是不幸的,但生活可能是多彩的。我們無法也不應把過去的一切從記憶中抹去,但又不能總是回頭感歎,從前有“目的地”,走來走去總是走不到;現在不知“目的地”在哪兒,只好抬起頭繼續走,前面的路也不平坦。

 

《重“遊”下巴水》

芳草萋萋陋屋空,

殘牆敗瓦標語紅。

夢中常回悲愁地,

綿綿此憾憶心中。

 

2019年,接到邀請重返花縣新華官祿埔聚會的消息,思緒泉湧,長夜未眠。1965年上山下鄉到花縣,一待將近十年,已經把花縣當作第二故鄉。二十多年前移居美國洛杉磯,“獨在異鄉為異客”,工餘之際,晨起而作,霞落而息,荷鋤施肥,三徑勤耕。每逢在庭院採摘紅棗水柿,我會想起在官祿埔與場友一起栽樹育苗;每當在後園剪下串串新鮮的龍眼,我會憶及聚龍村三同戶畢大嬸家那枝繁葉茂的龍眼樹;還有聚龍村的祠堂、古井、方塘和村口的老榕樹。故鄉他鄉,他鄉故鄉,“心安處即吾鄉”。

 

《第二故鄉》

重覓祠堂

漣漪方塘

迢遞鴻雁早接了

欲還二鄉

燦兄潤土

縱使相逢兩相忘

鬢髮如霜

塵淚滿面

十載蹉跎晚來香?

 

夜宿祠堂

濯足方塘

青蔥年華伴山荒

地瘦田瘠

寒冬酷暑

耘田磚廠釘書坊

歲月滄桑

前路茫茫

企盼無望人彷徨

 

夢回祠堂

重遇方塘

往事如煙揮不去

風雨同舟

苦淚兩行

野徑花落添神傷

秋分流星

行色獨匆

緣盡過客散四方

 

霧失祠堂

月迷方塘

大洋望斷無尋處

浪跡天涯

慵歸聚龍

且種蔬果棲異邦

倦客斷腸

待等它朝

縈繞初衷訪二鄉

 

天下沒有不散的筵席,我們一群早年的知青各奔東西,奔赴各自的生活。每個人必須直面生活的變遷,每個人都有自己的人生軌跡,能夠交匯過一段,也許這就是緣分。

我家後院東北角種了一棵紅棗樹,是我和太太親手栽種的。當初栽種的時候它只有一尺來高,十幾年過去,現在長到屋頂高了。在藍天白雲襯托下,樹幹挺拔,直插蒼天。每年它都經歷春花夏果秋收冬枯的輪回,年復一年地延續它那純厚樸實的生命本色。紅棗耐旱,特別適合洛杉磯乾旱少雨的環境栽種。

居住在洛杉磯的農場老友經常聚會,遠在橙縣的場友也經常驅車百里前來參加。大家噓寒問暖,更加珍惜這段緣分。一眾場友年過古稀,昔往青春幼稚的笑臉只能從僅存的幾張照片中找回。不論你如何裝扮,眼角的魚尾紋無法掩蓋,頭頂的絲絲白髮越來越多,如同採摘下來的紅棗經過烈日暴曬和風吹霜凍的無情洗禮,慢慢失去光澤,皺紋越來越密,但我們之間的友情卻如曬乾後的棗兒色澤更濃,味道更香甜。

 

《場友重聚》

風雨同路近十年,

煉獄砥礪泥屋前。

為謀生計各東西,

情誼再續夜無眠。

 

俗話說,十年樹木,百年樹人。望著後院高大的棗樹,常常令我回憶起五十多年前我們上山下鄉,被安排到花縣菓肥場種植板栗等果樹的往事。當年辦菓肥場原意是安插這群“家庭出身不好的城市知識青年”到農村接受再教育,同時在花縣地區廣種果樹、遍植綠肥。年幼無知的我們在瘋狂的“理想”誘惑下,曾憧憬著林木連片,駕駛著拖拉機穿梭果園之中,於是不怕苦不怕累,揮汗水深挖洞、燒草皮積基肥,在貧瘠和荒蕪的黃土地上橫平豎直、整整齊齊地栽種了一排排果樹,每天澆水施肥,用心呵護著它們。

少不更事的我們在荒山植樹,也愛植夢。在哪個年代,我們只能把夢植在心裏,希望將來可以發芽。現在我們居住在太平洋東岸,大部分的老場友仍生活在太平洋西岸,你們的夢想實現了嗎?還記得當年我們親手種植的果樹嗎?它們結果未呢?

 

《夕照西望》

半生逆境半漂浮,

幾經風雨幾許愁。

歲月靜好近黃昏,

詩酒年華浸清流。

 

很多時候都有一種衝動,想回去看看,也許人近鄉,心愈怯,始終沒有舊地重遊。我不知道將來是否還有人願意如我們那般失去求學的機會,上山下鄉去種果植肥、“接受”思想改造,但我希望,不曾經歷我們的遭遇的下一代年輕人,永遠不用去經歷。

每逢採摘水果的時候,我會踮起腳跟,向著遙遠的故鄉方向眺望,假如農場的板栗樹還在,也該是收成的季節了。無論當年我們受過何種不公的“禮遇”,無論現在身在何方,走了多遠,花縣菓肥場對我來說總有第二故鄉的感覺。

 

《喜相逢》

相聚白頭逢秋天

店雅茗香月正圓

荒唐歲月難兄弟

盈袖一笑沐心田

 

《盼聚首》

閑步籬邊秋菊瘦,

門掩黃昏思菓友。

鄉心一寸隨水去,

且待圍爐再聚首。

 

我的“九一三”走過五十八年了,走過來並不容易。寄情山水天地間,名利淡泊心舒閑。夕陽美景應非夢,花開雲卷勝舊年。我們如同棗樹,綻放時執著清香,凋落時無言無奈,秋盡冬來,從容地褪去昔日的繁華,歸於平靜,歸於清淡,留下人間是棗兒的清甜和芳香。

是啊,路漫漫,且行且珍重吧!

 

《七六感懷》

崢嶸往事夢纏綿,

半載辛勞未如煙。

離鄉一別三萬裏,

屈指又近廿五年。

棄馬換車轉跑道,

著詞摘句弄芳箋。

蕉林聽雨尋雅趣,

陋室觀雲心淡然。

 

【作者簡介】 陳述,男,本會會員。廣州市第十八中學65屆高中畢業。下鄉至廣東花縣。華南工學院建築工程學士。1998年移民來美國。在洛杉磯AM1430廣播電臺和美加華語廣播電臺擔任節目主持人、會計。


    24小时最新动态

    热点排行

    图片新闻

國際日報 (International Daily News)版權所有. 提醒:業者若未經許可,擅自引用國際日報網內容將面對法律行動. 第三方公司可能在國際日報網站宣傳他們的產品或服務, 您跟第三方公司的任何交易與國際日報網站無關,國際日報將不會對可能引起的任何損失負責. 信息網絡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2032302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45122353001  X公網安備 450103024350154號 互聯網出版許可證(X)字003號
©国际日报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