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历史档案
1993年夏天的一個傍晚,王國慶下班後剛回到家,外面突然傳來敲門聲,王國慶剛從沙發上站起來,他愛人就打開了房門,只見一個高高帥帥的小夥子站在門外。王國慶的愛人問那人:“你找誰啊?”“找我爸,王國慶。”那個年輕人笑著說。
這下王國慶的愛人可傻了眼,她回頭看了看自己的丈夫,又看了看站在門口的那個小夥子,不知該如何是好。
本故事的主人翁叫王國慶,他是1951年國慶日那天出生的。
王國慶曾在陝北延安地區的董家溝插隊落戶生活了九年多,恢復高考的第二年參加了高考,才離開了董家溝。說起自己的插隊往事,王國慶說當時陝北的日子太苦了,時過幾十年,他還記得那次吃糠的痛苦經歷和回京後遭遇的那次尷尬事件。
有關王國慶老師的知青往事和回京後的生活經歷,根據王老師的講述,我整理成文,分享給讀者朋友們。
王國慶是1969年1月18日下午來到陝北延安地區的董家溝大隊的,他們九名北京知青被分派在了董家溝第三生產小隊插隊落戶,董廣明隊長熱情接待了大家,妥善安排了知青們的住處,並安排麥玲嫂子給大家做飯。
董家溝雖然位於黃河沿岸,可那裏丘陵起伏,溝壑縱橫,土地貧瘠,鄉親們的生活真得是太苦了。不說別的,就說知青們居住的那兩孔土窯吧,低矮黑暗不說,窯頂都用彎成穹形的榆木樹枝打了支撐,看著開裂的窯頂,大家都很擔心,真怕哪天窯頂突然坍塌了。
不過,董隊長說了,知青們只是在這裏暫住,等天暖和了,就把隊部裏那兩孔土窯拾掇出來,搭上土炕,讓大家搬到隊部去居住。
為知青們做飯的麥玲嫂子是個寡婦,她男人在黃河上擺渡時遭遇不測,意外身亡,二十六歲的麥玲嫂子帶著一個五歲的男娃相依為命。
麥玲嫂子家離知青們居住的地方很近,她家的娃娃叫狗蛋(當時還沒起大名),長得虎頭虎腦的,非常招人喜歡,天天跟著他媽到知青們居住的地方來玩耍。知青們剛來到董家溝時,聽不懂陝北話,他們和陝北老鄉交流起來非常困難。知青們想通過文字和麥玲嫂子交流,可麥玲嫂子不識字,實在聽不明白的話,大家只好相互打手勢。
經過了十多天的朝夕相處,知青們慢慢能理解麥玲嫂子說話的大概意思,也跟著鄉親們學會了幾句方言。王國慶還給狗蛋起了一個鄉親們都說洋氣的大名,叫張斌(麥玲嫂子的男人姓張),寓意長大了能文能武的意思。王國慶還教給狗蛋識數認字,狗蛋很聰明,教他兩遍,他就能記住。
1969年的秋後,知青們都搬到了新打的窯洞裏居住了,麥玲嫂子家離知青們居住的地方雖然遠了,但只要有時間,她就領著狗蛋(狗蛋雖然有了大名,可村裏人還是都喊他狗蛋)到知青們居住的地方來讓知青們教她家娃娃識字,她也時常幫知青們刷鍋洗碗,知青們的紐扣掉了,衣服破了,她也幫著知青們縫補衣服,知青們都很喜歡麥玲嫂子。
一晃就到了1973年秋後,那年因為大旱,夏糧和秋收都大幅減產,鄉親們和知青的吃糧都面臨著嚴重的短缺問題,知青們平常的一日三餐也和鄉親們一樣變成了一天兩頓飯。鄉親們一天兩頓飯不說,還是早上吃幹(乾糧和糠菜團子)午後喝稀(糊糊或菜粥),好在秋後農活不重,鄉親們還能熬得住。
到了冬季,知青們的口糧眼看著就要斷頓了,上級雖然為鄉親們和知青都發放了救濟糧,可一人十幾斤救濟糧,又能維持多久啊。快到年末的時候,公社知青辦下發了通知,鼓勵知青們都回北京探親過春節,趕在明年的春耕春播前回來就行。知青辦的工作人員還暗示知青們,家裏條件好的,儘量從北京帶一些食物回來。
那年王國慶沒回北京過年,他的父母因為是做學問的“臭老九”,都被下放到延慶縣農村勞動改造去了,他姐姐也沒在北京,他回北京就沒有必要了。
知青點就剩下王國慶一個人了,當時地裏也沒有農活,他偶爾跟著鄉親們去打一趟燒柴,沒事就在窯裏看書學習。那段時間,狗蛋基本上天天都來知青點,有時晚上也不回家,是王國慶讓他留下來作伴的。
因為知青點裏的糧食也不多了,王國慶也是上午吃幹,午後喝稀,一天兩頓飯。那天他去董隊長家串門,看隊長大嬸剛蒸出的糠團子還冒著熱氣,他就不客氣地拿起一個,三口兩口就吞了下去。董大嬸看王國慶也能吃下糠團子,順手又遞給他一個,笑著說:國慶,吃飽了,省得你一個人還回去動鍋灶。”董大嬸說完,又給王國慶舀了一碗菜糊糊。
在董隊長家吃了兩個糠團子以後,王國慶兩天都沒大便,到了第三天,他蹲在茅房裏還是便不下來,感覺特別痛苦。狗蛋回到家告訴他媽說國慶叔叔肚子難受,拉不出大便。麥玲嫂子知道王國慶是吃糠團子大便乾燥了,她就回到娘家,要來了一點香油,給王國慶送到了知青點,告訴他喝下一半,留下一半蹲茅房的時候用。
王國慶老師說,要是沒有麥玲嫂子送的香油和她告訴的方法,他就得活活憋死。從那之後,他寧肯餓肚子,再也不敢吃糠團子了。那次吃糠團子的痛苦經歷,王國慶說他一輩子都不會忘記。
過春節的時候,王國慶收到了他姐姐寄來的幾斤掛麵,還有兩個午餐肉罐頭和十根香腸,這些珍饈美味,王國慶沒有獨食,他分給了董隊長家一些,分給了麥玲嫂子一些。那頓年夜飯,麥玲嫂子本打算讓王國慶去她家吃,王國慶覺得不合適,他就謝絕了麥玲嫂子的好意。
大年三十上午,董隊長來到了知青點,硬是把王國慶拽到了他家。吃午飯的時候,麥玲嫂子給王國慶端來了一碗餃子,知青點沒人,她端著餃子就來到了董隊長家,她知道王國慶一定是在董隊長家過年。
大年初一一大早,麥玲嫂子帶著狗蛋來給王國慶拜年,還給他送來了兩個白麵饃和一碗油炸糕。狗蛋看到王國慶,跪下就磕了一個頭,還說了一句乾爸過年好。冷不丁聽到“乾爸”這兩個字,王國慶還真不適應,他的臉都紅了。麥玲嫂子的臉也紅了,她不好意思地說:“娃娃沒人疼,你就認下這個可憐的娃娃嘛……”
看麥玲嫂子流淚了,王國慶心裏也很難受,他從衣兜裏掏出一塊錢,塞給了狗蛋。還鼓勵狗蛋說:“以後一定要好好讀書,要給你媽爭氣……”
之後的日子裏,王國慶特別關心狗蛋,知青們從北京回來送給他的糕點和食物,他都偷偷給了狗蛋,不管再忙再累,他也要督促狗蛋看書學習。空閒時間,王國慶也時常去幫麥玲嫂子挑水幹零活,村子裏很快就傳出了閒話,說北京知青和麥玲勾搭上了,還認下了一個乾兒子。
聽到這麼難聽的傳言,知青們都勸王國慶要注意影響,遠離是非,更不能在麥玲嫂子身上動情,她是個寡婦不說,年齡也大不少,還有個娃娃。王國慶苦笑著對同學們說:“我幫麥玲嫂子是可憐她,別人可以胡說八道,難道你們也不了解我嗎?麥玲嫂子對咱們這麼好,經常幫咱們做飯縫補衣服,咱們不該幫幫她嗎?”
聽了王國慶的話,大家都覺得臉紅,王國慶是什麼樣的人大家都清楚,都覺得不該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從那以後,大家都和王國慶一起去幫助麥玲嫂子挑水幹零活,這樣以來,村裏也就沒人說閒話了。
1974年夏天,縣裏招聘一名文書,大隊推薦了王國慶,可王國慶因為父母的問題沒能通過政審,他錯失了一次進城當幹部的機會。不能進城當幹部,王國慶也沒氣餒,他照樣參加生產勞動,照樣教狗蛋讀書識字。
那年秋天,狗蛋上學了,直接插班到三年級,他的學習成績在全班第一。狗蛋上學的書本費,都是王國慶掏的錢。那時上學雖然花不了多少錢,可有的老鄉就是不讓自己的娃娃去讀書,一是覺得讀書沒用,二是捨不得花錢。
到了1977年夏天,董家溝三隊知青點還剩下三名北京知青,其他知青都通過招工招幹進城了,還有一名女知青因病辦理了病退手續回到了北京。王國慶因為家庭原因不能招幹也不能推薦上學,去煤礦當工人他還不想去,只能繼續在董家溝務農。
那年秋天,最後一名女知青被招工到公社供銷社工作,三隊知青點還剩下王國慶和李昌平兩個人,據說李昌平的父母在為他辦理病退手續,他很快就能回到北京。
恢復高考的第一年,王國慶因為重感冒錯過了高考,他為此難受了好久。1978夏天的高考,王國慶不光順利參加了考試,他還以優異的成績被北京鋼鐵學院錄取。
離開董家溝的前一天,王國慶把自己用不著生活用品和餘糧都送給了麥玲嫂子,把自己的那支鋼筆送給了張斌(狗蛋),還對他說:“現在恢復高考了,你一定要好好讀書,以後要是混不出個名堂來,就不要叫我乾爸了。”
大學畢業後,王國慶被分配到重工局,後來又調到計經委工作。參加工作後的第二年,王國慶和他的大學同學結為了夫妻,組建了一個幸福的家庭。
張斌(狗蛋)高中畢業,最終考上了西安交通大學。復習功課準備高考期間,王國慶給予了他很多幫助,張斌大學畢業後分配到西安的一家銀行工作。
1993年夏天的一個傍晚,王國慶下班後剛回到家,外面突然傳來敲門聲,王國慶剛從沙發上站起來,他愛人就打開了房門,只見一個高高帥帥的小夥子站在門外。王國慶的愛人問那人:“你找誰啊?”“找我爸,王國慶。”那個年輕人笑著說。
這下王國慶的愛人可傻了眼,她回頭看了看自己的丈夫,又看了看站在門口的那個小夥子,不知該如何是好。王國慶趕緊來到門口,很生氣地說:“你找誰?”“爸,我是張斌……”那年輕小夥子話沒說完,上前就抱住了王國慶。
王國慶推開那個小夥子打量了一下,驚訝地喊道:“狗蛋,你怎麼來了?”“爸,我來北京學習,順便來看看你。”張斌笑著說道。
原來,張斌被單位安排到北京來開會學習,他就拿著信封找到了王國慶的家,還給王國慶帶來了陝西特產。
那次相見,引起了王國慶愛人的誤會,她覺得張斌長得像王國慶,非說張斌是王國慶的私生子,還提出了離婚。後來王國慶叫來了李昌平,還叫來兩名當年一起插隊的女同學,幾位同學一起為他作證,才消除了他愛人的誤會。
因為那次誤會,張斌就不叫王國慶乾爸了,改口叫叔叔。
2019年春天,王國慶和他愛人還有兩名同學一起去陝北看望了鄉親們,又到西安看望了麥玲嫂子。那次相見,麥玲嫂子哭了,她說要不是當年王國慶鼓勵狗蛋好好讀書,就不會有狗蛋的今天,她說知青們都是她的恩人,她永遠都不會忘記大家的。
那次去西安,張斌(狗蛋)做東設宴款待了大家,還開車拉著王國慶他們遊覽了多處景點。在西安待了三天,張斌才讓他們回北京。
時隔這麼多年,當年在陝北插隊落戶的點點滴滴,王國慶說他還記憶深刻,那次吃糠團子差點要了他的命,狗蛋冒昧登門叫爸,引起了妻子的誤會都鬧到了離婚的地步,這兩件事他說永遠都不會忘記。還有那位淳樸善良的董隊長,他說永遠也不會忘記這位恩人的。
(根據王國慶老師講述整理成文)
(文章、照片選自網上。作者:草根作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