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历史档案

留守贵州的上海老知青 发布日期:2023/12/1 来源:國際日報 打印

何莲香大姐是一位医务工作者,也是一位老知青,退休后她又回到了村子里,义务为村里的父老乡亲诊病医病,用何医生的话说,能为乡亲们发挥一点余热,是她最快乐的事情。

说起生活在贵州山区的这位何大姐,谁也不会把她和大上海联系到一起,其实,何莲香大姐是土生土长的上海人,因为下乡插队落户,因为她嫁给了一位大自己六岁的农民,她从此也就真的扎根在了贵州,彻底离开了生她养她的大上海。当年何莲香原本计划去北大荒生产建设兵团当兵团战士的,可她家成分不好,没能通过政审,只好和几名要好的同学结伴一起坐上了上海发往贵州的知青专列,成了一名插队知青。1969年4月初来到了遵义地区的马家沟大队,他们十多名上海知青被分派在马家沟一队安家落户,接受贫下中农再教育,十七岁的何莲香和王慧妍暂时借住在马大娘家。

要说马大娘吧,也是一个苦命的人,二十年前,她的丈夫在解放贵阳时光荣牺牲,马大娘一直和她的儿子马春耕相依为命。马大娘的丈夫牺牲时,马春耕还不满三周岁。但马春耕已经二十三岁了,还没找到对象,那个年代,马春耕已经属于大龄剩男了。听别人说,当时生产队长之所以安排两名女知青到马大娘家借住,就是替马春耕考虑的,谁都不希望淳朴善良的马春耕打光棍。

两名女知青来家里借住,善良的马大娘就让她儿子马春耕晚上到牛棚和李大爷一起打更,她觉得自己的儿子二十三岁了还没找到对象,家里来了两个漂亮的女知青,让一个大小伙子晚上在家睡觉不太方便,马大娘怕别人说闲话。

其实啊,马春耕长得结实耐看,个头也不矮,还识字,除了性格内向不愿说话以外,还真找不出他的毛病来。马春耕不好找对象除了他不爱说话的毛病,还有一个因素,那就是人家女方家都嫌马春耕没有父亲,家里没有当家主事的人。家里突然住上女知青,马春耕更加不自在了。晚上吃完晚饭,他撂下饭碗就去牛棚,一句话也不跟何莲香和王慧妍说,连头都不敢抬。马大娘知道自己的儿子腼腆,就笑着跟何莲香和王慧妍解释说:“我家春耕性格内向,不爱说话,你俩别见怪。”

几天后,等知青们都安顿好了吃住的地方,春耕生产也就开始了。第一天往地里担粪,全队十几名上海知青中,就何莲香和王慧妍肩膀上垫着棉垫肩,她俩的棉垫肩是马大娘亲手为她俩缝制的,其他知青都挺羡慕她俩。

在马大娘家借住了一段时间,马春耕渐渐也就不那么腼腆了,他看到何莲香和王慧妍虽然不主动打招呼,但也会冲她俩笑一笑,不像以前那样转身就躲开了。看马春耕这么大了也不太注意自己的形象,何莲香就送给他一个牙刷和一管牙膏,还有一袋雪花膏,告诉他天天洗脸刷牙,洗完脸再抹一点雪花膏。何莲香还叫来一位会理发的男知青,给马春耕理了一个好看的发型,并告诉他要经常洗头,要注意自己的形象。

起初马春耕不太好意思,慢慢也就习惯了,习惯也就成了自然。在何莲香和王慧妍的监督指导下,马春耕的形象有了很大变化,就连走路,他都挺直了腰板。也勤快能干了,就像变了一个人。

第二年春天,队里为知青们盖了新房子,成立了知青点。搬家的时候,马大娘拉着何莲香和王慧妍的手不让走,眼泪都流了下来。经过了近一年的朝夕相处,何莲香和王慧妍也和马大娘母子俩建立了很深的感情,她俩已把马大娘当成了亲人,马春耕就像她俩的亲哥哥一样亲。何莲香她俩虽然不在马大娘家借住,马大娘还是经常撵着马春耕到知青点帮知青们挑水,帮他们干一些零杂活,也经常给她俩送好吃的。

1970年秋后,县里举办赤脚医生(村医)培训班,大队干部安排何莲香去参加学习培训。在县里学习了三个多月,何莲香基本掌握了简单的医疗救护和用药知识,她就背起了小药箱,成了马家沟大队的赤脚医生。 

第二年春天,有两名社员得了黄疸肝炎,何莲香没有这方面的治疗经验,她就建议患者到公社卫生院检查治疗。那两位社员没去公社卫生院,却去了离马家沟八里路远的王家弯大队,那里有一位姓王的老中医,喝了十来付草药,那两名社员的病情就痊愈了。领教了中医药的神奇,何莲香很想学习中医知识,正好王家弯大队的那位老中医是马大娘的亲表哥,马大娘就带着何莲香登门拜师学医。那位老中医没有推辞,并事先说明中医不是短时间就能学会的,先教她背汤头歌诀,然后又教她学针灸,还给她抄写了一些治疗常见病的简单药方,让她一边学习一边为乡亲们解除病痛。何莲香学习认真,很快就掌握了针灸知识,也认识了很多种中药材,王慧妍一次淋雨后感冒发烧还咳嗽,何莲香上山采了几样草药,几付药就治好了王慧妍的病。

1973年春天,何莲香上山采药,不慎滚到沟里,扭伤了脚踝,到了傍晚还没回家。快黑天的时候,马春耕和王慧妍才在南山的那个拐沟里找到何莲香,是马春耕把她背回的家。在家休养了五六天,何莲香才能下地干活。养伤的那几天,马大娘天天都给她做好吃的,给她擀面叶,给她烙油饼,给她煎鸡蛋,还让马春耕跑到公社供销社买来了红糖。为此,何莲香非常感动,她发自内心地感激马大娘母子俩。

那年秋天,马家沟大队又得到了三个招工名额,是去地区化工厂工作,因为何莲香是大队赤脚医生,乡亲们都离不开她,她也热爱赤脚医生这个职业,就没去当工人,王慧妍和两名男知青去化工厂当了工人。那年冬季回上海探亲,何莲香的母亲问她为什么不进城当工人,她说乡亲们离不开她,她也舍不得乡亲们。没想到她母亲指着她的鼻子骂她:“你脑子有问题呀,那个穷山沟,有什么舍不得的呀?阿缺西……” 

从上海探亲回到马家沟,马大娘做了好吃的,请何莲香去她家吃饭。吃饭的时候,马大娘无意中说起了马春耕的婚事,说着说着就抹起了眼泪。过完春节马春耕就二十八岁了,二十八岁还没找上对象,马大娘心里能不难受吗?不知是同情可怜马大娘,还是发自内心地爱上了勤劳善良的马春耕,何莲香猛然扑到马大娘怀里,哽咽着说:“大娘,您不要难过,我给您做儿媳……”

过了不久,何莲香没告诉父母,她就自作主张和马春耕领取了结婚证,做了马大娘的儿媳妇。一个漂亮的上海女知青嫁给了一个比自己大六岁的农村大龄青年,知青们都觉得何莲香是感情用事,早晚会后悔的。乡亲们也都觉得何莲香肯定是被马大娘给哄骗了,别人都争抢着进城当工人,她却嫁给了一个家里并不富裕的农民。

得知自己的女儿嫁给了一个农民,何莲香的母亲都快气疯了,她写信给何莲香:你死到那里好啦,再也不要回上海来,我就当没生过你这个女儿……

当何莲香带着三岁的女儿回到了上海,没敢带着马春耕。以为母亲见到了外孙女就会消气了。令她万万没想到的是,母亲说啥也不让她进家门,还端起洗脸盆泼了她一身水。无奈,何莲香带着女儿在候车室蹲了一晚,第二天就坐车返回了贵州。

一晃就到了1981年春天,当时在马家沟及周边村子插队的上海知青全都招工回城了,全公社就剩了三名上海知青,一个人在公社革委会当副书记,一个人在邮电所工作,再一个就是在马家沟当赤脚医生的何莲香,人家那两名同学月月开工资,何莲香只能挣工分,一年挣下的工分只能维持温饱。没有比较就没有伤害,正是因为和其他同学做了比较,何莲香心里才倍感失落和沮丧。就在何莲香心情失落难过的时候,大队书记突然来找她,说上级通知让她去公社卫生院工作,填一张审批表就行了。就这样,没费多大周折,何莲香转成了非农户口,成了公社卫生院的一名医生,也能月月开工资了。

自那以后,何莲香三个月给她父母寄一次钱,每次都是寄给她妹妹,让她妹妹转交给父母,她也给父母写过无数次信,却一封回信也没收到过。何莲香退休那年,她的父亲因病去世了,过了一个多月,何莲香才得到这个消息,当时她的母亲不让告诉她,是她妹妹偷偷写信告诉她的。第一时间,何莲香和她丈夫赶回了上海,结果她母亲还是不让进门,何莲香在她妹妹家住了一天,就回到了贵州。

七年后,何莲香的母亲去世,她再次回到上海,上海父母的房产给了她弟弟和妹妹两个人,没有她的一砖一瓦。她弟媳还拿出她妈生前留下的遗嘱,遗嘱上很明确地说明,只让儿子和次女继承房产,只字没提何莲香的名字。从那以后,何莲香再也没回过上海,和弟弟妹妹的联系也很少,只有过年过节才礼节性地问候一下。

目前,何莲香还生活在马家沟,她还经常到山上采草药为乡亲们诊病医病。尽管村子里没有几个人了,何莲香说能为几个乡亲服务就为几个乡亲服务,自己也这把年纪了,能为乡亲们发挥一点余热,是她最快乐最开心的事情。

文章照片选自网上。作者:草根作家(感谢上海老知青刘秀芳老师提供素材)

 


    24小时最新动态

    热点排行

    图片新闻

國際日報 (International Daily News)版權所有. 提醒:業者若未經許可,擅自引用國際日報網內容將面對法律行動. 第三方公司可能在國際日報網站宣傳他們的產品或服務, 您跟第三方公司的任何交易與國際日報網站無關,國際日報將不會對可能引起的任何損失負責. 信息網絡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2032302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45122353001  X公網安備 450103024350154號 互聯網出版許可證(X)字003號
©国际日报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