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历史档案

隊長找上門來 发布日期:2024/1/7 来源:國際日報 打印

有些回憶是美好的,有一些事情回憶起來卻令人心痛。我的人生回憶沒有那麼美好,但也不至於令人心痛,下鄉插隊時經歷過的一些事情,卻有一些溫暖和無奈摻雜在其中,倒是令我心中充滿了感激和感動。

 

五年的時間似乎就在轉眼間,一晃就到了1974年的春天。當時在陝北馬家圪塔大隊第二生產小隊插隊落戶的北京知青還剩下我們四個人清一色的男生,之前和我們一起插隊的三名女生一人招工到供銷社工作,一人病退回京,另一人成了公社的文教幹部。

1973年,馬家圪塔周邊遭遇了一場幾十年不遇的旱情,夏糧產量減半,秋糧基本絕收,我們知青和鄉親們的吃糧問題成了難題。

那年好不容易熬到了秋後,我們知青和鄉親們每人只分了幾十斤口糧。上級雖然為鄉親們發放了救濟糧,可一個人十幾斤的救濟糧,又能撐多久啊!還沒到元旦,我們的口糧就所剩無幾了,馬青川隊長就對我們說:“你們都回北京探親過年,俄(我)來給你們看家。回家踏踏實實過個年,多在家陪陪父母,不耽誤來年的春耕春播生產就行哩。”

難得老隊長這麼關心體恤我們,我們勉強湊夠了回京的盤纏(那年沒有分紅),一人背著一個挎包,拎著一個提包,就踏上了返京過年的旅途。往年回北京探親過春節,我們都會帶一些陝北的小米、紅棗等特產回去,那年因為天氣乾旱沒有收成,我們也只能空手而歸了。

帶著愧疚和無奈,我們兩手空空地回到了北京。父母得知我們的情況,心疼的直抹眼淚。

那時北京居民的口糧都是定量的,憑證供應,誰家都沒有多餘的糧食。特別是我們家,我父親幹的是重體力工種,飯量大。我弟弟讀初中,也正是長身體的時候。我媽沒有工作,她每天都捨不得吃飽,就是為了讓我父親能吃飽了好有力氣幹活掙工資。

我突然回家探親,我媽只好拿出家裏不多的積蓄,想方設法買一些議價糧,還有我舅舅家送來的一點糧票和一些玉米麵,勉強解決了我兩個月的吃飯問題。看看家裏的生活也這麼艱難,我們幾名同學商量了一下,決定儘早回陝北。留在北京沒什麼可幹的,吃飯也是個難題。回陝北面臨的也是吃飯難題,我們左右為難,父母也為難。

看我們執意要回陝北了,我母親用舅舅給的糧票買了一點掛麵,還買了十五斤玉米麵和一點餅乾。父母寧肯自己少吃一點,他們也不想讓自己的孩子挨餓。回陝北的路費還要父母籌集,我父母確實拿不出更多的錢來為我買吃的東西了。

陰曆的二月初二那天,我們四個北京知青各自帶著父母為我們買的口糧,在北京車站坐上了開往陝西境內的火車,然後又換乘汽車,最後步行十二裏山路回到了馬家圪塔大隊。

看我們回來了,馬隊長說不出是高興還是難受,他說幸虧我們回北京待了兩個月,要不然,吃飯還真是個愁腸事。

很快,春耕備耕生產就開始了,接連下了兩場雨,冬小麥開始返青了,旱情也得到緩解,夏糧看到了希望,鄉親們心裏總算可以踏實一些了。

到了陰曆的三月初,開始栽紅薯,高粱、穀子也要播種了。就在這個時候,我們從北京帶回來的口糧基本也就吃完了,幸虧馬隊長給我們送來了兩筐曬乾的胡蘿蔔纓子,我們把幹蘿蔔纓子用水泡軟後摻在麵粉中蒸了菜饃,至少能節省三天的口糧,要不然,我們就斷頓了。

那天吃過晚飯,我們看了看面袋子裏不多的一點玉米麵和高粱面,劉建民對我說:“趙剛(我的名字叫趙剛),咱得提前想想辦法啊,等斷了頓就得餓肚子了。”“要不咱們去找馬隊長,看看隊裏能不能借給咱們一點糧食。”我想了想說道。劉建民也同意我的建議,我倆就拿著手電去找馬隊長。

路過隊部的時候,劉建民拿手電照了照隊裏存放糧食的那孔土窯,猛然發現房門上方的天窗敞開著。我倆突然動起了歪腦筋,為何不通過天窗爬到窯裏,神不知鬼不覺地“借”一點糧食。有了這個想法,我倆沒去馬隊長家,折身返回了知青點。劉建民跟另外兩名同學說出了去隊裏“借糧”的想法,他倆也表示同意。民以食為天,沒有吃的,就得餓肚子。

快半夜的時候,外面狗不咬了雞不叫了,我們四個人拿了口袋、書包和手電筒,直奔隊部。來到隊部存放糧食和糧種的那孔土窯門前,身體靈巧的劉建民踩著我的肩膀,沒費多大力氣就從天窗爬進了土窯,雙腳踩著木門的橫擔,跳到了窯裏的腳地上。借著手電的光亮,劉建民裝了二三十斤穀子和二三十斤高粱,順利地從天窗裏遞出來,然後又裝了一些蕎麥,也從天窗裏遞出來。我擔心弄太多了會被隊裏發現,就喊劉建民趕緊出來。劉建民爬上天窗,雙手攀住木框,踩著我的肩膀,輕輕跳了下來。

第二天吃罷早飯,我們正準備出山勞動的時候,只見馬隊長背著半袋子東西來到了知青點。馬隊長突然登門,我心裏咯噔一下,首先想到的就是馬隊長肯定是為我們半夜“借糧”的事情來的。馬隊長看到我們,苦笑著說:“俄(我)知道你們木(沒)糧吃,先給你們送來這點高粱面,你們先吃著……”

看著馬隊長背來半袋子高粱面,我們心裏既感動又愧疚,馬隊長家的糧食也不夠吃,他家早就吃菜團子和糠團子了,家裏僅有的一點糧食,卻給我們送來了。

我們正不知該怎樣向馬隊長表達感謝時,馬隊長卻不好意思地說:“是這,咱隊裏留的穀種和蕎麥種子都不多,今兒個要去耩穀子,你們看……”原來馬隊長是來找我們要穀種和蕎麥種子的,他咋知道是我們拿了隊裏的糧種啊?

看馬隊長站在窯門口不走,我只好把那二三十斤穀子和蕎麥種子還給了馬隊長。馬隊長苦笑著說:“你們放心就是,俄(我)不會讓你們餓著肚子出山勞動的。”

過了沒多久,國家又發放了救濟糧,雖然不多,但也真救了急,當時天氣越來越暖,山上有了野菜,最起碼鄉親們不會挨餓了。

那年的麥收還不錯,麥收後播種了蕎麥,到了秋天,紅薯葉子也能充饑了,我們總算熬過了那個災年,那年的秋收獲得了大豐收。

過後我問馬隊長,咋就知道了我們到隊部“借糧”的事情?馬隊長苦笑著說:“那天半夜我看到了隊部裏有光亮,咱們隊就你們北京知青有手電筒嘛。”

1975年秋天,我被推薦為工農兵學員離開了馬家圪塔大隊。離開馬家圪塔大隊的前一天,我把我的口糧和一些生活用品都送給了馬隊長家,馬隊長要把那幾十斤口糧折算成錢給我,當時我的眼睛就濕潤了……

參加工作後的第二年,我帶著二百斤白麵回到了馬家圪塔,給了馬隊長家五十斤白麵,給鄉親們分了一百五十斤白麵。馬隊長和鄉親們都很高興,大家都說過年可算能吃上一頓白饃吃上兩頓白麵扁食了。

時間過去了這麼多年,每當想起在陝北插隊落戶的那段日子,每當想起那次我們到隊部“借糧”的經歷,每當想起淳樸善良的老隊長,我的心裏就有一種說不出的感受。好在陝北鄉親們現在都過上了好日子,再也不用為吃糧愁腸了,這令我很欣慰。淳樸善良的鄉親們,我們北京知青永遠不會忘記你們的。

 

作者:草根作家(講述人:趙剛老師)

 


    24小时最新动态

    热点排行

    图片新闻

國際日報 (International Daily News)版權所有. 提醒:業者若未經許可,擅自引用國際日報網內容將面對法律行動. 第三方公司可能在國際日報網站宣傳他們的產品或服務, 您跟第三方公司的任何交易與國際日報網站無關,國際日報將不會對可能引起的任何損失負責. 信息網絡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2032302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45122353001  X公網安備 450103024350154號 互聯網出版許可證(X)字003號
©国际日报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