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历史档案

挑擔子的學問 发布日期:2023/2/10 来源:國際日報 打印

七十年代初,記不清是哪年,《十萬個為什麼》再版了,其中居然有這樣一則﹕為什麼挑擔子的人走起來都和小跑似的?

其中的解釋令人啼笑皆非﹕因為挑擔子的人走起來總是有跌倒的趨勢。哈哈!顯然是個不會挑擔子的人初次嘗試挑擔子的體會。

老忠插隊那地方,山高路遠石頭多,出門挑擔又爬坡,那條扁擔一年四季壓在肩膀上。挑擔子的人只有在路況好的時候——這可不是開車所說的“路況”,而是指有條正經的比較寬、比較平的路,這時才可能“小跑似的”。這也不過是順應扁擔閃悠的頻率以圖省力。而在大多數情況下坡陡路窄,不能快,而要穩。

每天都必須從深溝裏挑水,這和平原挑水可大不一樣,平原挑水是水比桶沿低兩寸,而且一路挄蕩一路灑。這裏,溝有十幾層樓那麼深,那兩大桶的水都是象倒酒那麼滿,等挑上來仍然要和桶沿平齊,幾乎不灑一滴。走在那之字形又陡又窄的上坡路上,前桶要高,後桶要低,前桶不能碰到路上的大小石頭,後桶不能碰上土崖(這個“崖”字在那個地方讀“來”音)。每一滴水都是費力從溝底挑上來的,都不能隨便糟蹋。

而上嶺拾柴則沒必要那麼求穩。那粗粗的兩大捆柴,用牛皮繩子收得緊緊的,兩頭尖的大扁擔一頭插一捆。嶺上哪有什麼路呀,都是要從坡下麵繞過那些荊棘灌木,爬到最近的一條梁上——山梁上植被不是那麼茂密,往往有一條人走出來的小路,再順著這道梁上到來時的那條梁。那麼陡的坡,肩上壓著一百多斤只能是一步步向上拱,小跑?門兒都沒有!

等到了該下坡的地方,那往往是從溝掌下山,從溝裏走的好處是隨時有水喝。但溝掌上面的坡是最陡的,只有山羊踩出來的“羊腸小徑”,那哪里算是走下去,簡直就是出溜下去,稍不小心就會滑個屁股墩。哪個還能“小跑”?

拾柴要跑的山路,往返總要幾十裏。剛剛下到農村時,也和山下的農民那樣,只會一個肩膀挑,而且自以為“能吃苦”,咬著牙硬挺。後來才逐漸和當地農民學會,懂得挑擔走遠路換肩是越勤越好。換肩,其實是遠程重負的一項基本功,這連當地十歲的娃娃都會。換肩都是邊走邊換,換時兩個肩膀都向後,將擔子橫過來,手扶著扁擔同時放在兩個肩上,再連顛帶滑地移到另一個肩膀。只有這樣勤換肩,一路下來才不至於那麼累,也才能夠堅持數十裏甚至更長的距離,而且決不是像體育比賽那樣,今天拼到極限,明天就能歇了休息。明天還有明天更多更重的活等著幹呢!

 PIC4.jpg

2015年作者重走拾柴路

到每年的春、冬兩季,都要積攢一些柴預備過冬和夏忙。冬天一般不拾柴,嶺上的積雪一冬不化,溝底的路也全結的是冰。實在沒辦法了,只有走梁上的另一條路上下大嶺——那條路更不好走,經常要踏進會別斷驢腿的石頭縫。有個地方要一手扶著石壁,兩腳踩著石頭窩才能過去,另一只手還要按住那被山風吹得滴溜亂轉的柴擔。那年下山過了這個地方,剛好遇到了山下的知青上嶺去,事後他們無論如何也想像不出,我們和山裏老鄉是怎麼過的那個他們空著手都不大敢過的地方。

 PIC5.jpg

 

北京知青和當地社員1970年麥收(作者右四)

麥收季節一般不可能去拾柴,實在沒燒的就是暫時燒別人家的也不能“離崗”,所以那季節的柴都是春天農忙前要預備好的。而麥收最重的活,不是彎腰揮鐮,而是把麥捆從地裏挑到場上——只有隊裏的男勞力才能承擔的活。眾所周知,麥收是“龍口奪食”,最怕的是下雨,我們插隊那個地方下雨之前必定要刮“順坡風”,而越是刮起了預兆來雨的“順坡風”,越是急著要頂著風收回小麥。挑麥子的時候每人都是兩個比人還要大的麥捆,全隊十幾個男勞力只好緊緊地排成一字縱隊,最前面的一個人頂著風,後面的人就可借點兒光。而輪換打頭的只有兩個人,一個是26歲的老忠,另一個比老忠小一歲,是老隊長家來自垣曲縣的倒裝門女婿,是當時最健壯的兩條漢子。雖然是頂著風、上著坡,但坡度不大,仍然是肩閃彎月步流星,快得近乎小跑——誰跟不上就要自己去頂“順坡風”了。由於前後靠得盡可能近,換肩都是必須十幾個人跟著領頭人同步換肩,那陣勢也相當壯觀。

“桑木扁擔兩頭翹,寧挑擔子不坐轎”。只有生活在這種以擔挑為主要運輸手段的地方,才能懂得為什麼桑木扁擔最好用。一是彈性好,結實,毛栗木的扁擔就被老忠挑斷了兩根——太脆。桑木扁擔第二個優點是較輕,青岡木的扁擔雖然也比較結實,但本身太重,老忠後來多年用的是一條自砍自製的青岡木大扁擔。要論輕,核桃木和楸木的扁擔也不錯,但都沒有桑木扁擔這第三個特性﹕滑溜,方便換肩。當肩膀上的衣服滲出汗水,換肩時就會發澀,其他木頭的扁擔都只好顛過去,唯獨只有桑木扁擔,在此時仍然是一推就換過去。

老忠始終也沒有自己的桑木扁擔。那條引以自豪的青岡木大扁擔離開時留給了成虎,帶走的只有那兩條拾柴用的牛皮繩子,繩頭上各有一個自已彎制的木頭繩踞,繩子上凹溝裏還有黃色的牛毛。很可惜,這繩子幾次調動搬家,早就遺失不見了。

 

【作者簡介】 張亭,男,本會會員,網上筆名:朱老忠。北京66屆高中畢業生,68年下鄉山西夏縣。76年回城後當了8年陶瓷成型工,畢業於唐山業餘工學院,任機電工程師。1999年來美國,在洛杉磯國際日報任職。現已退休。


    24小时最新动态

    热点排行

    图片新闻

國際日報 (International Daily News)版權所有. 提醒:業者若未經許可,擅自引用國際日報網內容將面對法律行動. 第三方公司可能在國際日報網站宣傳他們的產品或服務, 您跟第三方公司的任何交易與國際日報網站無關,國際日報將不會對可能引起的任何損失負責. 信息網絡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2032302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45122353001  X公網安備 450103024350154號 互聯網出版許可證(X)字003號
©国际日报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