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历史档案
「紀敦睦已於上周末(老編註:2009年11月)在美國去世,享年61歲」。班網上傳來了他的噩耗。盡管早在半年以前已經得知他身患腦癌入院治療,不祥的預感也早已籠罩著同學們的心,可確實的消息傳來,還是令人有些震驚。班網上一片懷念與傷感,其中更多的是嘆惜
「他去了,一位本應該成為大師級的人物。」一位同學這樣寫道,「紀敦睦的父親是中國著名化學家,或許是遺傳了科學的基因,紀敦睦自幼聰明過人。若不是「生不逢時」,我堅信,他一定能成為世界級的科學家。
「他絕對是一個科學天才,可惜生不逢時,命運多舛。我們最後一次相見,是2001年,在美國。我到了紐約,給他打了一個電話,他立刻趕到我的住處,陪著我逛遊、坐地鐵。當時,他的辦公室就在世貿大廈50多層上,窗外可以看到自由女神。夕陽下,我們坐在哈德遜河邊,海闊天空地聊了一番,沒想到竟成了永訣。可以說他的遭遇濃縮了我們這一代人的經歷。」
另一位同學感慨地說: 「真的,文革深深地改變了我們那一代所有人的生活軌跡,除了少數幾個『想當將軍的士兵』最後真的當了將軍,又有多少人能夠實現自己的夢想?其中,天資過人的紀敦睦當屬不幸中的一員。我相信,如果一切順利,以他的能力極有可能問鼎諾貝爾獎!可惜原本該在1966年讀的大學,直到1977年才得以勉強實現,整整晚了11年即使他後來讀研、讀博、出國……一切還算暢通無阻,他畢竟失去了從事科研最寶貴的時光。作為一個科學工作者,思想最活躍、記憶力最強、最能出科研成果的11年,他在幹什麽呢?擠奶、放羊!」
一位與他同班的女生這樣激憤地說,「我為紀敦睦悲哀,不僅僅是因為他的離去,也許更多的是為了那位註定在40年前就已經夭折了的『大師』,感到悲痛吧?」
紀敦睦是文革前我在北京101中學高中時的同學。在同一年級,不在同一班,平時交往也不多,但對他的印象卻十分深刻。原因在於,當時全年級200多人被特許跳級考大學的只有兩位,其中一個就是他。
在我的記憶裏,紀敦睦中等身材,長著一副碩大的腦袋,扁方臉,脖子又細又長,厚厚的眼鏡架在不很高的鼻梁上,眼珠黑黑,總帶著一絲沈靜,外表雖有些木訥,可見人總是一副咧嘴憨笑的模樣。平時不多言,一旦說起話來,往往語帶哲理。此人聰慧,天賦極高,數理化語文,門門功課在全年級總是名列前茅,而且還是多次中學數學競賽的冠軍。
不僅如此,他還是個全面發展的人才。在1960年代初期,別人還在做礦石收音機的時候,他的半導體已經問世。當年,他是學校廣播站擴音機、錄音機等音響設備的維修專家。常常見他一個人提個大喇叭或是背上一捆電線,匆忙奔走於校園之間。
那時,在大家的眼裏,上清華、科技大學對紀敦睦說來已經是板上釘釘的事。誰料到文革爆發了,所有的理想在一夜之間全部破滅。在上山下鄉的百萬洪流中,紀敦睦來到了內蒙古草原,成為一名需要接受「再教育」的普通的知青。正如那位女生所說的,擠奶放羊成為他生活的全部,一幹就是十年。
人們常說,是金子總會發出光輝。可是,在陰霾籠罩的年代,金子不僅被蒙上塵埃,而且還常常被深埋於地下。1977年,紀敦睦參加高考,數理化總分是全內蒙古考區的第一名,可還是落選了。
直接的原因是在語文考試中,他在作文裏大膽批評「農業學大寨」,指出在內蒙古草原大面積開墾農田的做法是破壞生態、貽害後代的嚴重的錯誤行為,呼籲當局應該立即中止。無疑,在當前看來這是極具遠見的科學論證。
可是,在極左陰影下的1977年,這不但不被當政者所接受,還反誣其有「思想政治」問題。那年頭,科學屈從於政治。有點名望的大學自然不敢錄取他。但由於他的數理化成績太優秀了,不入流的內蒙古師專最後算是破格收留了他。
後來幾年,中科院數學所的所長關肇直先生在一個偶然的機會發現這個數學天才,贊嘆不已。準備將他作為研究生,招收到自己的門下。不幸的是關先生突然去世,幸運之神與他擦肩而過,他再次失去了施展聰明才智的平臺。
雖說後來隨時代的變革,他最終完成了博士學位,出了國,在科學領域也作出一些成就,可那人生最最寶貴的10多年光陰還是無可挽回地失去了。
正如他那位同班女同學所說的:作為一個科學工作者,記憶力最強、思想最活躍、最能出科研成果的11年他在幹什麽呢?擠奶、放羊!如今,歷盡坎坷,他卻英年早逝。顏回之才,顏回之命,怎能不令人扼腕嘆息?
對於他的死,一位知情的同學揭發了一件令人發指的往事:聽說紀敦睦得了腦癌,我們都不約而同地想到文革中他被打的事件。由於他天資聰慧,被學校定為高二提前考大學的人選之一。怎知,由此禍至:文革中的一個黑夜,101中高三的幾個學生,手套裏藏著鐵塊,狠狠地敲打紀敦睦的腦袋,並低聲叫喊:我叫你聰明!我叫你考大學!第二天,一位同學前去探望,紀敦睦已被打得滿頭大包。
為此,我特別向醫生咨詢,回答很明確:腦癌的確與過去的腦損傷有關!——這令我震驚!真是悲哀。什麽世道!就因為過人的聰明而遭遇如此悲慘的結局?!那些當年打他頭的高三的同學,如果今天知道這個後果,他們會後悔嗎?會於心不安嗎?都說殺人要償命,以這樣的方式致人於死地,不知道是否也應該償命?!我十分理解這位同學的心境。不過說句實話,依目前的境況來看,懲治兇犯希望渺茫……
最後,還是引用我的一位同學的話來結束本文吧:近來坊間熱議「錢學森之問」:中國為什麽不能出世界級大師?其實,中國歷來不缺乏成為「大師」的人材,除了數名拿過「諾獎」的外籍華裔,可以說紀敦睦是我們這一代人中,最有可能成為「大師級」的人物之一了。然而,他一生的遭遇,足以令讓我們感嘆:這扼殺天才的悲劇,何時才能有個了結。
(註:紀敦睦1977年考上內蒙古烏盟師範,在校期間考上中科院數學所研究生。)
2009年11月30日於悉尼
【作者簡介】田沈生,沈陽出生,北京101中1967屆高中,1969年插隊陜北,1973年回京,在中學代課。1974年起當電工、汽車司機,1978年高考上大學。畢業後在澳洲深造,定居至今。自1988年起,先後在海內外華文報刊雜誌網絡上發表散文、遊記、小說、時評等近百萬字。創辦澳洲鴻運海華出版有限公司,任澳洲《朋友》主編,澳洲新南威爾士州華文作家協會秘書長、副會長、理事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