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历史档案

寫出老三屆 发布日期:2024/6/27 来源: 打印

「老三屆」這稱呼我不知從哪兒來的,是約定俗成吧。我們在書的序言裏說過,老三屆已經成為特有、專用的名詞,它溶入了整整一代人的悲歡離合。未來編辭典,解釋這一名詞要頗費斟酌,要有深沈的感情色彩……當時,這一代人有的回城了,有的沒回城。不管回沒回城,時代已經變了,人的心理狀態、價值觀念、整個命運就都起了變化。他們等於經歷了兩個10年:前10年插隊了,後10年急轉彎,即使沒回城、仍留在那裏,也和從前不一樣了。回城的,面臨一種新的環境,他們從小在這城裏長大,但回來一看,全變了,心境蒼涼。我們是針對這種情況動筆的。我們作為同一代人,要寫出這一代人的經歷,寫出他們的辛酸苦辣。老三屆人,到處都是,光我同學就多少?我們同學一起去北大荒的就有九個。從熟悉的開始,像滾雪球似的,越滾越大。大量的素材收集上來,從中篩選。

到北大荒、大西北、內蒙古草原、柴達木盆地……采訪艱苦,卻給我們留下許多溫馨的記憶,終生難忘。這種采訪不用什麽記者證?盡管我有記者證——都是老三屆人,坐下來就聊唄,兩句話就全溝通了。也絕不是刻意擠牙膏式的那種外在的采訪,大家的感情完全交融在一起。我不用記者證,當時也沒有什麽名氣,名氣是後來寫多了才有一點。完全靠心和心的相碰——你不碰,他就不會和你講心裏話。不是一問一答、我問你答,而是大家湊在一起熱烈地聊天——我到他們家裏,或到他們廠子去。

提筆寫老三屆人,這是一件非常愉快的事,盡管筆調是那樣地沈甸甸。從開始動筆寫下第一行,我們便清醒地意識到,寫他們,也就是寫我們自己。而且,我們知道,我們所寫的決不僅僅是幾個人,而是整整一代人。

安徽文藝出版社出版我們這本書的編輯室,一共七位編輯,全部是老三屆人,對這個選題是全體舉手通過,那情景很讓人感動。我們起初擔心讀者看慣了瓊瑤、三毛、武俠小說,能否接受我們寫的這些粗糙如毛坯一樣的東西。這裏既沒有花活,也沒有刺激……沒想到,書出版後一下子收到全國各地那麽多讀者來信,他們與我們素不相識。這給我們以極大的鼓舞。我們相信生活本身能給當前日漸貧血的文學增添活力。

從《啊,老三屆》這本書出版到現在,一晃又五年多了。你們讓我談談今天對老三屆的看法。這一代人有很多優點。這優點來自他們自身的修養、所受的教育和上山下鄉所受的磨練。他們既有先天的不足,又有先天的紮實。不足是有「左」的影響,帶有粉飾性的空想色彩,沒有經過實踐檢驗,甚至是虛無縹緲的東西。紮實是指他們的學識紮實,他們的信仰很真誠。現在有些人沒有信仰,隨風倒,這是不值得提倡的。上山下鄉,把老三屆人拋到農村、邊疆,從歷史上講,他們的青春毀滅了,還有什麽可以肯定的?但是,這些人在過去的理想破滅之後,找到了一個穩定的著陸點。不是破滅之後就什麽都沒有了,化成一團廢氣,而是破滅之後落到了一個最堅實的基點上。他們生活在最偏僻、最遙遠也是最底層的普通老百姓當中,他們更深刻地認識了老百姓,認識了中國,認識了歷史。這種現實使他們在理想破滅之後、重新追求理想的時候,站在一種穩妥的、紮實的基礎之上。這一代人受的磨難最多,但這種磨難並沒有摧毀他們。各行各業還都是這些人做骨幹——他們已到中年了。

但如今這一代人的處境只是稍微好一點,他們大多數還是在基層。我的同學插隊回來,有的至今還是一家人擠在小平房裏,分房子沒份。職業嘛,就是工人。你問,即使沒有上山下鄉,這種人是否還是當工人——那不一樣!你想,如果18歲當工人;在北京穩紮穩打,那是什麽樣子?插隊回來就不一樣了,絕對不一樣——青春沒了。對這一代人的致命打擊就是青春沒了。擁有青春就擁有世界上是最大的財富。擁有青春,起碼還有體力,跌倒了爬起來,還可以緩沖。我們這一代人還有什麽緩沖余地?而且上有老下有小。這是不公平的。

當然,這一代人在心理上也有弱點,這種弱點在新時期改革開放當中尤其突出。這些人當中,確實有些人很有才華,嶄露頭角了。但是作為一代人來講,對變革還有不適應的一面。變革中,人們心理上有一種大的震蕩,在這種震蕩中,這一代人有保守的一面。當代年輕人沒有那麽多負擔,而我們這一代人因襲的負擔太多了。回城之後,一隻腳踏到現在,另一隻腳還停留在過去。就像坐船一樣,一隻腳踩在船上,另一隻腳踩在岸上。這就註定這一代人是痛苦的。他們的痛苦不僅僅在於青春沒了,沒有房子住,收入比年輕人多不了多少,不僅僅在於這一點。更大的痛苦是思想上的、價值觀念上的——一腳這樣,一腳那樣,很矛盾。他們不是不想邁過來,他們和老一代人不一樣。退回去,他們不幹。但是完全邁過來,則留在岸上的那隻腳又太沈重了。這是致命弱點。有這種弱點,必然影響這一代人能力的發揮。

但是,事物總有二重性,有一弊必有一利。恰恰由於這一代人有這種特殊的境遇,特殊的歷史位置,以及歷史給他們造成的特殊的性格、秉性,他們成了承上啟下的一代人。前面一代人覺得,這一代人很能幹,不像「小年輕的」那麽浮躁;後面一代人認為,這一代人「還能理解我們」。我們和上下兩代人之間都沒有很明顯的「代溝」。和我們打交道,上下兩代人都比較放心。這是歷史上非常特殊的一代人——雖然任何歷史時代的中年人都有承上啟下的作用,但只有在歷史大變革時期這種作用才格外突出。歷史非常需要這樣一代人。這一代人的作用非常重要,而且非常奇特。社會對這一代人應給予極大的關註。這一代人是社會的財富,他們的歷史作用是任何一代人都不能替代的。關註這一代人,無論對他們本身還是對我們的社會、我們的國家,都會有好處。

但這一代人自己不能乞求上帝的恩賜,應該自強不息,包括不斷地完善自己。既然社會已經變了,就要跟上變化,適應新的潮流。當然,這並不是說要把過去的都拋棄,倒洗澡水時連孩子也一起倒掉——這完全沒有必要;我們只是說,要不斷克服自身的弱點。這是非常難的,因為這幾乎是與生俱來的。接受新事物倒還容易一些,拋棄過去的弱點卻很難,簡直像刮骨療毒一樣。要把握住為時不多的今後,發揮較大的作用,就必須認真地自我解剖。魯迅先生能成為一代偉人,與他勇於自我解剖有關。我們這個民族不太善於懺悔,其實,懺悔並不是無能的表現。我們總願意說好,不願意說壞,崇尚中庸。老三屆這一代人也有這個問題。這一代人既有堅強的一面,也有軟弱的一面。這一代人的懷舊情緒太濃了。懷舊是一種無可奈何。如果變成畫面,變成電影,它會有一種美感,帶有一種憂郁的調子。但完全陷入這種情緒之中,自己給自己造成一種沈重的氛圍,這只能是一種自我消磨。這種心理是不健全的。當然,也有可以理解的一面:青春已逝,不是自然逝去,而是被人摧毀的,就像一臺電視,看著看著突然被人打碎了。這合理嗎?當然不合理。但卻被當成足球場上的「合理沖撞」一樣,沒人理睬你的抱怨。這一代人的心理不平衡,他們的心理年齡和實際年齡是矛盾的——快奔50歲去了,心理年齡還停留在二十幾歲。老想找回失落的青春,實際上是找不回來了。總打撈過去的光陰是徒勞的,結果又失去了現在。

我們這一代人剩下的光陰的確不太多了。前幾年有一次老同學聚會,我上高三那個班的48人中來了24人,見面一聊,得知班裏至少有三位同學這麽早、這麽快就去世了。有位上北大荒的同學剛剛回城,拉家帶口,沒有工作。老婆娶的是當地農民,孩子有兩個。他為了養家糊口,在北京掃大街。掃到我的樓門口,從小黑板上看到我的名字,這才知道我的下落。找我幾次沒找到,有一次找到了,我正捆書呢。一見面嚇一跳,他的腿一跛一拐的,我簡直認不出是他……

(寫於九十年代初)

【作者簡介】肖復興 1947年生。1966年高中畢業於北京匯文中學;1968年下鄉在北大荒;1982年畢業於中央戲劇學院。當過大中小學教師,曾任《小說選刊》副主編、《人民文學》雜誌社副主編。已出版50余種書,曾多次獲全國及北京、上海地區優秀文學獎。近著有《肖復興自選集》3卷,《肖復興散文》藝術卷、情感卷等。


    24小时最新动态

    热点排行

    图片新闻

國際日報 (International Daily News)版權所有. 提醒:業者若未經許可,擅自引用國際日報網內容將面對法律行動. 第三方公司可能在國際日報網站宣傳他們的產品或服務, 您跟第三方公司的任何交易與國際日報網站無關,國際日報將不會對可能引起的任何損失負責. 信息網絡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2032302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45122353001  X公網安備 450103024350154號 互聯網出版許可證(X)字003號
©国际日报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