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历史档案
(接上期)
二、挑戰自我:晨霧中崭露頭角
作為一個剛從城市來的白面書生,我很快意識到,要在村莊中獲得認可,就必須用行動證明自己。我暗下決心,要在這片土地上用汗水贏得村民的尊重。每天清晨,當我的同學們還在賴床時,我已經挑起扁擔,走向村頭的水井。知青點有兩個大水缸,每天需要十幾擔水才能填滿。從井邊挑水到知青點,要經過一段並不短的路程,然而晨霧中的勞作讓我感到充實。一路挑水,汗水順著額頭滑落,但內心卻充滿了成就感。挑水結束後,我又拿起大掃帚,從院子掃到街道,把知青點周圍清理得乾乾淨淨。每天這樣的勞作,讓我在村民心中樹立了好名聲。“這個白面書生真是勤快!”村裡早起的老人們總是交頭接耳,竊竊私語著我的努力。
三、第一次出工:村口的震驚
下鄉後的第一次出工,發生在一個清晨。村口聚集了村民與牲口,等著大隊長分配任務。晨霧尚未散去,我們站在村口,有些好奇地觀察著四周。
突然,幾位村民牽來一頭黑毛母驢和一匹高大的公馬。隨著村民們的圍觀與指揮,馬與驢被安排在一片空地上進行交配。這一幕讓我和同學們目瞪口呆。公馬嘶鳴,母驢掙扎,四周村民卻笑呵呵地討論著它們的“成效”。我們這群城市青年站在旁邊,面紅耳赤,不知該如何反應。大隊書記見狀,哈哈大笑地解釋:“這可是咱農村的日常事兒!牲口是大事兒,沒有牲口,哪來地裡的活兒!”
這個場景让我印象深刻,也明白了鄉村生活的務實與直白。對於他們來說,生命的自然規律就是如此簡單而坦蕩,而對於初來乍到的我們,這卻是一堂意義非凡的“適應課”。
四十年後,我在重慶工作時,和當地的朋友聊起此事,他們甚至不知驢为何物?這讓我一下子聯想到柳宗元的《黔之驢》——黔無驢,有好事者船載以入。……這段文字中,驢在黔地(贵州省)被視為神秘生物,而我當年的重庆朋友说,他们云贵川地区的人,對驢的存在毫無概念,更不用说京津冀地区“吃驴肉火烧”和“驴马交配”的事情了。或許正是因為如此,当年我們對農村生活的務實與直白,才更能感到一種真實的質樸力量。
四、遠行挖河的試煉:汗水鑄就的認可
隆冬時節,村裡組織了一次大型挖河工程。我們被分配到一段艱難的任務——挖掘排水渠,疏通洼地的積水。我和兩位男同學推著獨輪車,步行十幾里地來到工地。
河渠兩岸殘雪未融,寒風呼嘯,但村民們已經開始熱火朝天地勞作。作為知青,我們也毫不退縮,拿起鐵鍬挖土,推著車將泥土運到堤壩上。第一天勞動結束時,我的雙手已經磨出了血泡,雙腿像灌了鉛一樣沉重。然而,村民的目光讓我明白,他們在觀察我們,評判我們的努力。第三天,我的兩位同學因體力不支倒下了,只能躺在宿舍休息,而我咬牙堅持了下來。當我最後一次推著滿滿的泥土登上河堤時,村民們的微笑與點頭,是對我最大的認可。
有一次勞動間隙,我渴得受不了,趴在河邊冰凍的水洼上,用手敲開冰層,捧起冰冷的河水就喝。那水寒冷刺骨但清冽甘甜,讓我感到無比滿足。這一刻,我深刻體會到生活的艱辛,也感受到勞動帶來的成就感。我還有一個“红二代休息法”的小秘密:每當累到無法承受時,我就以“上廁所”為由,躲到一旁短暫休息片刻,重新恢復力量投入勞作。四十年後,我在網上看到延安电视台采访中他说,在陕北插队时,他也曾用過同樣的偷懶方法,讓我忍俊不禁。如果不是這位大人物率先分享,我大概永遠也不会公開這個小秘密。
五、成為大隊團支部書記:信任與榮譽
挖河結束不久的冬夜,大隊書記將我叫到村部,正式任命我為村裡的團支部書記。這個消息讓我既驚訝又激動。這是一份沉甸甸的信任,更是對我努力的肯定。
成為團支部書記後,我的工作更加忙碌。除了日常勞動,我還需要編寫黑板報、撰寫計劃與總結,甚至主持宣傳工作。村裡的青年們對我的工作也十分配合,而村幹部更是在其他村莊提到我時,稱我是知青中“能文能武”的典型代表。
第三章、帶着凍傷載譽探親
春節將至,整個村莊都洋溢着濃濃的年味。對於在農村插隊的知青們來說,春節不僅是一個節日,更是一年中難得回城探親的機會。我們這十個小知青和十幾位六八屆的老知青們,背着簡陋的行李,踏上了歸家的路。
一. 母親的淚與父親的心痛
當我推開家門,母親一眼看到了我那雙經一冬勞作和嚴寒而凍傷、流着黃水的雙手,她的眼淚瞬間奪眶而出。她握着我的手,反覆念叨着:”怎麼弄成這樣了?怎麼受了這麼大的苦?”父親在一旁試圖安慰,卻掩不住心裡的酸楚。他嘆了口氣說:“前幾天你們大隊書記來家訪了,見面就說,‘你們的兒子,那真是一不怕苦二不怕死啊!’”
父親頓了頓,聲音低了下去:“可我聽了心裡卻像被刀割一樣。我想,我的天啊,怎麼能讓自己的兒子去經受苦與死的考驗?”說到這裡,他眼眶泛紅,語氣裡滿是深深的自責與痛苦。
二、榮譽與茶話會
春節期間,公社知青辦的一位天津知青全職帶隊幹部,將我的“先進事跡”和“表現成就”上報給了市級知青辦。很快,我收到了市知青辦的正式邀請,參加“天津市優秀知識青年新春茶話會”。與此同時,我的母校——天津第十九中學也發出邀請,希望我到學校通過廣播向全校師生宣講我的下鄉經歷和心得體會。然而,我婉拒了母校的邀請。
我心裡明白,上山下鄉對我而言是無奈之舉,我在農村拼命勞作、表現積極,不過是希望早日選調回城。我無法違心地對那些仍然坐在教室裡上學的同學們說謊,更不想唱那些高調的空話。我知道,站在廣播裡講述“奮鬥精神”和“扎根農村”的話語,與自己的真實感受完全背離,所以選擇拒絕。
茶話會的地點設在市委第一招待所的會議廳,那是一幢曾屬於英租界時期的豪華大樓,也曾經是中國第一家外資飯店,更是後來我曾經工作過的天津第一家中外合資五星級酒店。這個建築帶有明顯的歐式建築風格,走進大樓時,我被眼前的景象震撼了:大理石的地板閃閃發光,高聳的拱形窗戶鑲嵌着彩色玻璃,中國第一架引進的美國奧迪斯電梯,仿佛訴說着它曾經的輝煌歷史。這是我第一次走進這樣的建築,它曾是民國時期聞名全國的高級酒店。天津,這座昔日的繁華都市,民國時期中國的一線城市、新中國早期的三大直轄市之一,其昔日的風采在這幢大樓裡似乎得到了保留和延續。
茶話會的氛圍熱烈又莊重。來自全市各地的天津優秀知青匯聚一堂,共同分享下鄉的經歷和感悟。作為天津遠郊唯一有山水美景之譽的薊縣知青代表,我坐在會場裡,看着周圍的知青們,心裡百感交集。我知道,這些榮譽與認可不僅僅是對我的一種鼓勵,更是一種鞭策。我也意識到,儘管生活艱難,我們這一代知青必須用自己的努力,去書寫不一樣的未來。
三、第一次的熱水澡與新春拜年
自下鄉以來,我第一次在澡堂裡洗了個熱水澡,感受到久違的溫暖。春節期間,知青們互相串門拜年,彼此訴說着這半年的辛苦和回憶。我們十個同學——六男四女——聚在一起談天說地,在熱鬧中暫時忘卻了鄉村生活的艱辛。
在這次彼此串門拜年中,我耐心地勸說了一位男同學。他似乎對未來的生活失去了希望,對返城的可能性充滿了懷疑。我告訴他,無論多麼艱難,我們都要堅持下去,只要努力,就一定會有機會改變自己的命運。經過一番勸說,他終於振作了起來,重拾了對未來的信心。
不僅如此,他還被我的積極態度感染,最後決定提前一個星期與我一起返回懵圈公社,趕在春節結束後就投入到春耕生產的準備工作中去。更讓我欣慰的是,這位同學後來表現優異。我推薦並吸收他加入了共青團。
一個春暖花開、暗夜飄香的夜晚,我帶領他和另外兩位六八屆的老知青,在大隊部毛主席像前,舉行了莊嚴的入團宣誓儀式。那一刻,他的眼裡充滿了堅定和感激,而我的內心也充滿了複雜的情感。在那個特殊的年代裡,這樣的儀式,不僅僅是一種身份的轉變,更是一種信念的傳遞,也是一種對未來的希望。
四、命運的嘆息
三年後,這位同學和我一起,被大家選舉為第一批選調回城的知青。然而,長期的勞作和艱難的生活,讓他的身體早已被嚴重透支。剛剛返回城市不久,他便因積勞成疾倒下了。最終,他在中年時不幸早逝,留給我們這些同學一聲嘆息。
回憶起他的微笑、他的堅定和那一個春夜的宣誓,我的心裡充滿了難以言說的複雜感情。他曾是苦難中的戰友,是艱辛歲月裡奮力前行的後起之秀,但命運卻未能眷顧他。或許,這也正是那個時代最深的悲涼——那時的中國,無數個像他一樣的知青,用自己的青春和生命,書寫了一段注定讓人難以忘懷的歷史。
春節的歡聚短暫又溫暖,而新的一年,又將是另一段艱辛生活的開始。在鄉村的每一天,似乎都在提醒我:不論選擇還是命運,最終能改變我的,只有堅持和努力。
第四章 第一位小芳:長得好看又善良
春節過後,寒冬依然陰冷刺骨,但隨著季節悄然推進,李四莊子的生活逐漸回歸平靜,也充滿了點滴的溫情與感動。在這片厚重的土地上,勞作的艱辛與青春的悸動交織而成,讓人深感即便是在最冷的季節,依舊有一縷溫暖流淌在心間,悄悄孕育著人性的光輝。
一、與小芳製作烙餅炒雞蛋
寒冬的傍晚,知青宿舍裡炊煙裊裊,我和那位男同學第一次試著動手做飯。心裡早早懷念起下鄉初到時吃的那頓烙餅炒雞蛋,那金黃的色澤與濃香的味道彷彿是一段甜蜜記憶的起點。然而,當我們真正開始動手,才發現彼此都對廚事一竅不通,忙得手足無措,惹得笑聲不斷。
正當我們愁眉不展之際,門外傳來一陣爽朗的笑聲。抬頭一看,是村裡的何小芳。她身形苗條,皮膚白皙,臉龐如春日杏花般嬌嫩,尤其那雙丹鳳眼,眼睛和眼眉中間的眼皮上,還泛著天然的粉黛光澤,似有含情脈脈的韻味,她也是我們團支部唯一的女性委員。此刻,她站在門口,帶著一抹俏皮的笑容,挽起袖子說:“我教你們吧,看你們這樣子,肯定餓著肚子也做不出來。”
她麻利地洗手、揉麵,熟練地擀起了麵餅,還不時指導我們如何燒火、拉風箱。煙霧裊裊中,她的眼角偶爾被嗆出淚痕,卻依舊笑著,用手背輕輕一擦,繼續忙碌。當她端起剛出鍋的烙餅炒雞蛋遞給我們時,還不忘笑著打趣:“你們這樣可不行,沒人教能做得成飯嗎?”那一瞬間,我的目光無法從她的臉上移開。她帶著一種自然的美和鄉村女孩的樸實,讓整個冬天都彷彿不再寒冷。
二、棉衣枕頭與內心震撼
村裡的大土炕上,幾個男生挨著躺下,用磚頭和報紙當枕頭,棉大衣則緊緊地裹在身上禦寒。經過一整天的勞累,我很快便沉沉睡去。
清晨醒來時,卻感覺頭下變得柔軟異常,轉頭一看,磚頭已不見,取而代之的是一件棉大衣。環顧四周,我發現何姑娘蜷縮在辦公桌上,雙臂抱膝,身上卻沒有棉大衣遮蓋。顯然,她將自己的棉大衣悄悄墊在我的頭下,而自己卻忍受了一夜的寒冷。
她蜷縮的身影讓人心疼,而她白皙的臉龐,在微弱的晨光下顯得更加柔和,略顯乾裂的嘴唇卻依舊抿著一絲恬靜的微笑。我鼻頭一酸,輕輕將棉大衣拿起,輕輕蓋回她的身上。她似乎感覺到了我的動作,微微睜開雙眼,羞澀地看著我,低聲說道:“沒事,你睡得好嗎?”她的聲音雖輕,卻滿含深情,讓我心頭震撼。
那一刻,我默默看著她,心中湧動著難以言喻的感動與愧疚。這份情誼的純粹與深沉,在寒冷的冬日裡,溫暖著一個18歲男孩的心。
三、麻繩來歷與感情比喻
李四莊子周邊的蘆葦蕩中,每年都會種植一些麻植物。每年入冬前,村民會將麻杆割下來,泡進蘆葦塘。待來年春天,取出浸泡過的麻杆,剝去的外皮便是製作麻繩的原料。而麻杆曬乾後輕盈易燃,則成為燒火的好材料。
村裡流傳著一句俗語:“麻杆打狼,兩頭害怕。”這句話說的是麻杆雖看似堅硬,實則不堪一擊,但其舞動起來卻能驚退小狼。這份表面堅強下的脆弱,與我和小芳之間的微妙情感如出一轍。
她的關心與付出像極了麻杆被剝下的纖維,潛藏著難以言喻的力量。但我們的退縮與猶疑,讓這段情感始終無法成為支撐命運的麻繩。她或許害怕她的善意無法打動我,而我則害怕接受這份感情後,將會動搖自己的回城目標,也無法帶她返回不能落戶的故鄉。
四、打麥場上仰望星空的呢喃
那是一個月光皎潔的夏夜,打麥場上的勞作剛剛結束。何小芳與我並肩坐在場邊,靜靜地仰望著繁星點點的夜空。清涼的晚風輕輕拂過,她低聲呢喃:“星星真美,可惜……不屬於我們。”
那語氣裡有著無限的憧憬,也帶著難以掩飾的遺憾。我抬頭望著夜空,卻忍不住轉過頭看著她。月光下,她的丹鳳眼像湖水般深邃,目光中閃爍著某種無法言說的渴望,彷彿在星空中尋找著自己的夢想。這短短的一句話,如同夜晚的涼風,吹過我的心房,久久回蕩。
五、初秋的告別:她的目光與我的沉默
1975年九月的一個清晨,秋風帶著些許涼意。我如往常一樣路過她家門口,卻發現她沒有像往日那樣端著飯碗與我打招呼,而是靜靜地倚靠在門框上。她的目光與以往不同,少了羞澀,多了一份深沉的複雜情感。陽光斜照在她的臉上,讓她白皙的面容更加柔和,而那雙丹鳳眼中卻隱藏著一抹淡淡的哀怨。
幾天後,我得知她已經遠嫁內蒙古包頭一個工人家庭,那種小工業城市可以接受農村漂亮新娘,成為吃商品糧的市民。當我再回到她家門口時,早已物是人非,只有秋風輕撫著冷清的院落。村中的小芳倚靠在門框上的最後一瞥,成為我腦海中揮之不去的印記。
(待续)
【作者簡介】劉輝,1974年到天津薊縣插隊落戶,1975年參加縣委工作隊,1977年選調回天津從事商業工作。1988年創辦天津陽光商業公司,1992年在華沙創辦波蘭首家華人旅行社,1994年在美國創辦旅遊巴士公司,1998年創辦美国中文繁體字《創業》雜誌,2002年創辦中文簡體字《新人》雜誌,2006年創辦美國太平洋汽車貿易公司,2009年創辦美國大陸廚房餐廳,2012年創辦重慶中美合資飲料公司,2014年創辦重慶鮮果集果汁公司。2016年退休回美,專注撰寫回憶錄和相關書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