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历史档案
知青組織還鄉團,返回原來插隊的村莊,已經不是什麼新鮮事情。包括老忠在內,每個人還鄉歸來都有很多感慨,拍回很多照片。知青們普遍會注意到農村的各種變化,除了人事滄桑外,還有房屋的老舊、庭院的荒蕪、窯洞的坍塌,當然還有生活條件的變化,涉及到吃飯、穿衣、住房、交通方方面面。
當然還有農業生產的新面貌新氣象,農業技術的提高,產量的高度增長,農業機械化程度的普及,更是涉及到國家的農業政策,不再交公糧,免賦農業稅,種植糧食還有補貼,等等,等等。
縱觀還鄉團們的諸多網上文章,老忠注意到一個明顯傾向:我們知青中也不乏“左派”人士,“毛粉”觀點,從平時的網上聊天中就能看到。但從村裡回來,居然就沒有人反映農民也像他們的態度一樣,對集體化時代歌頌、對文革懷念。更不見這些知青就改開後的問題借題發揮,大談“今不如昔”、“還是集體化好”。
是忘記了引導性地對農民進行調查?還是調查後沒有得到期望的答覆?或者是老忠我看的不夠仔細,把這些人的這部分內容忽略掉了?
不過時間長了,老忠還是見到唯一的“鳳毛麟角”,而且是我們山西夏縣一個插友,北京知青,和老忠一起出席運城地區知青代表會,還有些交情,比較熟悉。這個人是一直在網上、在自己的書裡讚揚上山下鄉,如何如何好,如何如何必要。他回鄉就放大鏡一樣雞蛋裡面找骨頭,引導農民說這個不如以前,那個不如集體化。
但畢竟還是極其有限的人在這樣發議論,我是極其留心在找,也才看到一個,一般人的眼中大概還是“沒發現”。
這樣的“沒發現”確實可證明:改革開放造成貧富差距引起的不滿,農民遠遠低於市民,或者說,貧下中農遠低於領導階級。
插隊知青在插隊期間,得到很多農民“負面”的“再教育”,農民對當初集體化時代的生活、生產、分配、國家政策,有著一肚子的怨氣。當他們把知青當作自己人的時候,會主動地、毫不隱諱地說出來,甚至公開懷念舊社會。
而現在,他們更應該相信通過這些知青,能夠把他們的怨氣和不滿放到網上去,反映給上層。但無論知青對改開前的時代持何態度,還鄉團歸來感觸中至今基本“沒發現”此類內容。可認為:農民沒有主動反映對改革開放的怨氣和不滿。
儘管部分農民仍然習慣性地貼門神,供灶王,也確有繼續掛、貼毛主席像的,卻沒有農民像當初懷念舊社會一樣懷念公社化、集體化的時代。
當初城鄉差別造成農民底層地位的同時,也給市民在住房、醫療、學費、交通、供應等等方面帶來很多既得利益。網上懷念毛時代、否定改革開放的文章,也總是離不開這些既得利益的喪失。知青固然通過插隊,對處於中國社會底層的農民有所瞭解,有所同情,但畢竟知青是在城市裡長大,和市民有著無法割捨的聯繫和共同利益。這就是在城鄉差別問題上知青所處的特殊地位。
現在通過還鄉團的“沒發現”,通過農民對集體化時代和改革開放的態度,我們知青應該對中國社會的發展得到更加清醒的認識。
【作者簡介】 張亭,男,本會會員,網上筆名:朱老忠。北京66屆高中畢業生,68年下鄉山西夏縣。76年回城後當了8年陶瓷成型工,畢業于唐山業餘工學院,任機電工程師。1999年來美國,在洛杉磯國際日報任職。現已退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