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历史档案
幾乎與共和國同齡的人們中,有一個特殊群體-老三屆學生。
老三屆學生,是指1966年至1968年因文革政治運動而中斷學業的三屆初中畢業生和高中畢業生。這個人群大都出生於1946年至1952年之間,到了1968年,全國約有1000多萬城市的老三屆學生被集體上山下鄉,加上戶口在農村的老三屆學生,這個群體差不多有1700多萬人。
城市裡的老三屆學生,在1968年和1969年大都到農村上山下鄉,這一群人又被稱之為下鄉知識青年。如果嚴格用知識青年的標準衡量,這群體中的67、68屆初中畢業生,文化程度只相當於高小畢業,稱為知識青年則徒有虛名。
筆者就是1968年的應屆畢業生,實際上在初中僅讀了一年書。另兩年因為全國範圍的造反運動,學校停課,無書可讀。好在筆者愛讀書,在文革及以後的若干年裡,堅持自學,彌補了自己的學問不足。因為工作表現好,1976年被推薦上大學,成為最後一屆工農兵大學生。
在大學期間,筆者利用不同系的專業課上課時間不同的條件,先後在兩個系裡偷課學習,使自己彌補了文革期間無書可讀浪費的青春。然而,我們老三屆學生,並不是每個人都能夠獲得讀書的機會,絕大多數人,文化程度始終停留在下鄉時的水準上。筆者是這個群體中的幸運者。
時光荏苒,老三屆依然健在者,大都是72、3歲-78、9歲之間。經歷了人生的漫漫長途,這個人群的數量逐年減少,越來越少,最終將徹底退出人生舞臺。
老三屆每一個人的人生幾乎都坎坎坷坷,嬰幼時經歷了新舊社會的更替,間雜著戰爭年代的磨難;少年時經歷過連續性的天災人禍而忍饑挨餓過日子;文革期間佩戴紅袖標,喊口號,批鬥“走資派”和“黑五類”,在政治口號的激勵下,也曾經個個不可一世;1968年在偉大領袖的號召下,主動上山下鄉名為接受貧下中農再教育,實質上是用最原始的勞動方式修理地球;1970年以後,老三屆中的許多人當兵戍邊、上大學、回城當工人,也有不少人成為建設祖國的人才,但大多數人成為各行各業的普通勞動者;1998年以後,很多老三屆卻成為社會改革的犧牲品,有許多人被下崗成為待業人員,人生陷入迷茫。當老三屆進入老年之後,紛紛獲得了爺爺、奶奶、姥姥、姥爺的“職稱”,老三屆終於有了統一的名稱“離退休人員”。老三屆經歷了人生的艱苦磨煉,鑄就了堅強的意志,修煉成優良品質,個個都能吃苦耐勞。然而,老三屆畢竟在特殊年代裡經歷了較多的苦難,很多人沒有享受到退休待遇就離開了人世。據統計,2023年底,我國60歲及以上人口約2.9億多人,70歲以上老人約1,6億人,七八十歲的老三屆健在者約有900多萬人,如此算來,1700多萬人的老三屆,約有800多萬人不在了!
唐·杜甫《杜工部詩·曲江二首》曰:“酒債尋常行處有,人生七十古來稀。”說的是七十歲高齡的人從古以來就不多見,意指人得享高夀不易。隨著現代社會生活水準的提高,這句話已經不適用了,別說七十高齡,八十、九十、百歲的老人也都多見。現實中,99歲的白壽老人,108歲的茶壽老人,一百二十歲的花甲重開老人,一百四十歲的古稀雙慶老人都時有報導。
我們必須承認,老三屆的壽命普遍較低是客觀事實,其主要原因是這些人在前半生中受的苦難太多,早早地損耗了生命能量。農村有句老話,叫“70不留宿,80不留飯,90不留坐”,就是說,老人到了一定年紀,別人就不能隨便接待了,古稀之人隨時都可能發生意外。
筆者常與同齡人說:“我們要有足夠的思想準備,年過七旬之後,不確定的因素較多,很多意外是不可預料的。今天晚上正常入睡,明天能否醒來卻是一個未知數。筆者的祖母當年就是一覺睡去再未醒來,老太太活了92歲,也算是喜喪。筆者的父親則在72歲那年冬天的一個夜裡,悄悄地離開了,他去世的年齡確實令家人傷心。筆者發現,老三屆中的很多人有豐富的生活樂趣,筆者當年的小學同學、初中同學中,有很多人參加了老年人的文化活動團體,一有時間就會盡情地快樂,用自己的歌聲、舞蹈讓同齡人和年輕人快樂。筆者自知老也,每天都要鍛煉身體,保持身體的活力;每天都要寫作,保持思維的活力。本人欲望不大,對現在的生活很知足,更想平平淡淡的多活幾年,多享受人生美好的剩餘時光。與年輕人多交流,從青年人身上汲取人生的力量;每日看看新聞報導,與祖國的日新月異的發展同歡同樂。
老三屆是一群有良心的中國人,儘管年齡都已經很大,但熱愛祖國的赤膽忠心輕易不會改變;老三屆都是經過艱難困苦磨煉的一代人,即使到了晚年,很多人都敢於向死神挑戰,只要有一分希望,誰也不肯放棄人生的追求。很多人在向老人祝壽的時候會說:“祝福您長命百歲!”這是一個良好的祝願,更是一種人生的激勵,有一首歌的歌詞中唱道:
“沿著江山起起伏伏 溫柔的曲線
放馬愛的中原 愛的北國和江南
面對冰刀雪劍 風雨多情的陪伴
珍惜蒼天賜給我的金色的華年
做人一地肝膽 做人何懼艱險
豪情不變 年復一年
做人有苦有甜 善惡分開兩邊
都為夢中的明天
看鐵蹄錚錚 踏遍萬里河山
我站在風口浪尖 緊握住日月旋轉
願煙火人間 安得太平美滿
我真的還想再活五百年
人生確實很不容易,我們這一代老人,更要以堅強意志和敢於奮鬥的精神,向我們的兒孫傳遞奮鬥不息的精神。也許明天我們有些人就會化成泥土,只要我們把這種精神能夠傳遞下去,明天一定會更加美好!
現代科學的進步和現代醫學的發展,確實為老年人的健康提供了更好的保障,我們這一代人也許能夠活得更久遠一些。為此,筆者想把“七十古來稀”說法改上一改:
人生七十並不稀
九九白壽行百里
談笑風生望明日
花甲重開莫驚奇
(文章選自網上)
【作者簡介】陳維國 律師,生於大連,16歲下鄉,後務工、讀大學、當教師、當律師。一生不求名利,願意幫助一切需要幫助的人。正直、誠實、勇敢、無畏,老老實實地做人,70已暮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