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历史档案
在過去的日子裡,有些事就像深深的烙印,一直刻在人們心裡。就說那場知識青年上山下鄉運動,改變了好多年輕人的命運。張曉梅,就是其中一個,她的經歷,滿是那個時代的熱血、糾結和溫暖。
1972年,新年的熱鬧還在城市裡沒散呢,廣播裡不停地喊著“農村是一個廣闊的天地,在那裡是可以大有作為的”。那時候,17歲的張曉梅還是瀋陽一所高中裡學習好、又當幹部的學生,對以後的日子充滿了期待。可時代的大潮流把她捲進了改變人生的旅途。她跟好多知識青年一樣,帶著家裡人的囑咐,離開熟悉的城市,去了盤錦大窪育新村,“接受貧下中農的再教育”。
一到那兒,眼前的景色讓張曉梅又驚訝又覺得新鮮。一大片看不到邊的蘆葦,在冬天的陽光下面,長得特別茂盛,就好像和天邊連在了一起,美得讓人看直了眼。可這美好沒持續多久,現實的苦日子就來了。她被分到三連,這兒對知青的管理特別嚴格,出操、晨練、吃飯、幹活,幹啥都有規定。
育新村的生活條件特別差。一下雨,地上就滑得跟鏡子似的,稍微不注意,就得摔個大跟頭。土地鹽鹼化,淡水也少,村裡用水和澆地,都得從百里外的遼河引過來。為了存水,知青們挖了個“大水泡”,可這水泡周圍沒圍欄,夏天有人在這兒洗衣服、洗菜、偷偷洗澡,還有鴨子游來游去,水特別髒。好多人老是拉肚子,女知青還容易得婦科病。
幹活兒也累得不行,一年到頭都閑不下來。整理田埂、編葦粑、修房子、燒磚頭、開荒、育秧、插秧、收莊稼,各種農活一個接一個。尤其是插秧的時候,那可真是爭分奪秒。男的負責挑秧苗,張曉梅和其他女知青就負責插秧。剛開始,張曉梅啥都不會,只能跟著先來的知青慢慢學。插秧太累人了,每天每人得插一畝水田,一天下來,腰都快累斷了,晚上連爬上炕的勁兒都沒有。水田裡還有嚇人的螞蝗,一不小心就鑽到大腿裡,嚇得女知青們直尖叫。
命運有時候愛開玩笑。村裡小學招代課老師,學習好的張曉梅得到了這個好機會。終於不用再下田幹那些重活兒,可新麻煩也跟著來了:她沒教過書,備課、講課都不會,碰上調皮的學生,更是不知道咋辦才好。就在她急得不行的時候,劉心剛出現了。
劉心剛是村裡學校學歷最高的老師,高中畢業後就自願回村裡教書。他人高帥氣,濃眉大眼,是村裡好多姑娘心裡的“男神”。張曉梅到學校報到那天,一身綠軍裝配著白襯衫,紮著兩個麻花辮,笑起來還有倆酒窩,看著可青春了。劉心剛第一眼看見她,心裡就動了一下。
因為學歷差不多,年齡也相仿,他倆特別聊得來。張曉梅老向劉心剛請教教學上的問題,劉心剛每次都耐心解答。生活上也對她特別照顧。那時候,青年點宿舍的土炕冷冰冰的,女知青來生理期的時候更是遭罪。有一回,張曉梅上班時痛經,臉都白了,直冒冷汗,劉心剛發現後,趕緊趁著課間跑回家,拿了個熱水袋給她。學校沒食堂,劉心剛的媽媽每天早起給他做飯,像雞蛋餅、菜包子、煮雞蛋這些好吃的,也常常會給張曉梅吃。在那個啥都缺的年代,這些小關心,讓張曉梅心裡特別暖,兩人的感情也越來越好。
終於,劉心剛鼓起勇氣向張曉梅求婚,想和她成個家,好好照顧她。張曉梅又驚喜又有點猶豫,一想到城裡的爸媽,心裡就犯嘀咕。她寫信給父母,果不其然,爸媽堅決反對。他們苦口婆心地勸她:別在農村結婚,結了婚可能就一輩子留在農村了。可張曉梅已經深深愛上了這片土地,也捨不得劉心剛。她不顧父母反對,還是和劉心剛結了婚。他們的婚禮得到了青年點領導的支持,還專門批了一間“扎根房”,小兩口的日子過得甜甜蜜蜜。結婚第二年,他們有了個可愛的兒子,一家三口的生活別提多幸福了。
可生活總是不按套路出牌。張曉梅父親的一封信,打破了這份平靜。信裡對女兒的想念之外,還說自己身體不好,並隨信附上一張招工表,條件是25歲以下未婚青年。看著信和招工表,張曉梅心裡特別糾結。那時候,青年點的知青大多都回城了,父母年紀越來越大,身邊沒人照顧,自己的未來好像也在召喚她回城市。經過一番痛苦的掙扎,回城的想法還是占了上風。
張曉梅心裡滿是愧疚,跟劉心剛提出離婚,劉心剛一下子就懵了,不敢相信自己聽到的。兒子也哭著撲到她懷裡,求她別走。張曉梅眼淚止不住地流,心裡又無奈又痛苦,可還是狠下心決定回城。辦了離婚手續後,離開的前一晚,看著熟睡的兒子,曉梅心裡像被刀絞一樣,對丈夫說了句:“生活很無奈,唯有妥協,就讓我們再做最後一次夫妻吧!”
回到城裡後,張曉梅一邊工作,一邊努力自學。1978年,國家恢復高考,她考上了一所重點大學,畢業後留在省城當了大學老師。可她一直沒忘了農村的丈夫和兒子,經常給他們寫信。剛開始,劉心剛對張曉梅的“離開”特別生氣,把她的信都撕了。但時間長了慢慢理解了,心裡的氣也消了。
1985年,張曉梅又回到了育新村,這個讓她一輩子都忘不了的地方。看到有點滄桑的劉心剛和長高長大的兒子,她眼淚一下子就出來了,一家三口緊緊抱在一起,說著這些年的思念和牽掛。沒過多久,他們就復婚了。為了給孩子更好的學習環境,劉心剛辭了教師工作,帶著兒子來到曉梅工作的城市。張曉梅給兒子找了當地最好的小學,劉心剛在附近開了個補習班,一家人終於又過上了幸福安穩的日子。
張曉梅的故事,只是那個知青時代無數故事裡的一個。在那場轟轟烈烈的上山下鄉運動裡,好多知識青年把自己最好的青春都獻給了農村。他們在艱苦的環境裡拼命幹活,在時代的變化裡經歷著感情的掙扎和無奈。他們的故事,我們得一直記著,也希望以後的人別忘了那段充滿激情和奮鬥的歷史,好好珍惜現在的好日子。
(文章照片選自網上,來源:有趣的晚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