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历史档案

只有“洋插隊” 发布日期:2023/1/13 来源:國際日報 打印

這篇會得罪很多人,但話該說還是要說。曾經在網上議論了一下插隊與東北兵團的區別,因為對《北大荒風雲錄》中鼓吹勞動強度的內容發表了些不同見解,引來曾是北大荒兵團戰士的網友鍵拔鼠張、群誅網伐。沒什麼!“債多不愁,蝨子多不咬”,誰愛來罵就罵好了,有多少板磚我老忠全接著。

“洋插隊”的說法眾所周知,但有沒有“洋兵團”?“洋軍墾”?“洋農墾”?“洋支邊”?當然沒有。但為什麼沒有?不會因為插隊知青人數多,更不會因為插隊知青勢力大。在此體現了插隊不同於其他上山下鄉形式的特點:生存全靠自己,不能指望別人。

兵團或農場是一種就業形式,是從五十年代起延續下來的。而插隊是一種待業形式,是“史無前例”的文革產生的一個“新生事物”。其待業本質也是後來才無可奈何顯露出來的。

兵團農場的就業,屬於體制內的在編人員,是要通過政審和體檢才能批准進入的,是按時按人頭發餉的,是有法定帶薪假期的,是享受勞保待遇和公費醫療的,是有後勤保障的,是有人監督管理的——當然也是名額有限的。而這些都是當初政審不合格的老忠所可望不可及的。

在老忠這樣政治條件的人面前,不要說兵團,就連去內蒙邊疆插隊也不被批准,自己歷盡艱辛跑去,還被當做“盲流”攆走。因為哪兒都不要,只有去村裏插隊,才可以既不政審,也不體檢,名額近乎無限。

名額近乎無限,很類似藏汙納垢。說起來,當年老三屆插隊的處境,卻和介於行政處分和刑事處分之間的“遣返”極為相似。只是相似,但真正的“遣返”是回鄉,還有親戚可以投靠依賴,也沒有拒絕回村,不許參加生產隊的可能。而從學校集體插隊的知青,去的縣、社、隊沒有多少選擇的餘地。當然不管去哪里,也是和當地人非親非故。

難怪當初毛主席要特地強調“各地農村的同志應當歡迎他們去”呢!

和當地人非親非故,這一點也是“洋插隊”所具備的。

前面提到,軍墾農墾都是有人監督管理的,而插隊卻不可能監督管理。這是因為:要管理就要有獎懲條例,行政處分的最高級別是除名,再高就是刑事處分了。而“遣返”雖不坐牢,卻要註銷城鎮戶口去當農民掙工分。老三屆的插隊類似“遣返”,“處分”級別已經高於“除名”,也就不可能像兵團或農場那樣管理——插隊當農民,還能“除名”到哪里去?

俗話說:端人家的碗,受人家的管。作為有後勤保障的體制內公職人員,領導管理的水準就決定了手下知青的處境。軍墾農墾的知青雖然也是農業戶口,卻是誰也不願意檔案上被記上一個“除名”的污點。即便不幸遇到個壞領導處境很差,誰也不會輕易把這種就業形式“轉插”為類似“遣返”的待業形式。儘管嘴上羡慕著插隊知青的“自由”,心裏也知道這實際上就是失業的“自由”。

既然插隊因為沒有——也不可能有嚴格的管理,就完全憑著知青自己管理自己,憑著自身的素質和覺悟。因此插隊與插隊之間也會有千差萬別的處境:不僅知青點“各村有各村的高招”,人與人也很不一樣:有呼風喚雨的、有戰天鬥地的;有出頭露面的、有埋頭苦幹的;有雞鳴狗盜的、有大公無私的;有死皮賴臉的、有正大光明的。

有些插隊知青尚未成年,一沒有足夠的體能,二沒有任何生活經驗,在農村難以度過“生存關”,造成了“此類事全國甚多,容當統籌解決”的尷尬。

華人漂流海外,和當初插隊有一個共同點。那就是要自己對自己負責,自己管理自己,要在國外解決生存問題。無親無故,無依無靠,全靠自己打拼。也像插隊一樣,“各村有各村的高招”,沒有一樣的。“豬往前拱,雞往後刨”,都是自己的活法。像插隊一樣,水準也是參差不齊。

這就是只有“洋插隊”真正的原因。

儘管插隊知青的數量不少,由於結構分散缺少組織,再加上各自的處境很不一樣,各自想法很不一樣,自始至終都鮮有大規模的集體行動。生產隊是自負盈虧企業,不可能養活全脫產或半脫產的知青文體隊伍,也就不會出現像薑昆、聶衛平那麼NB的明星。誰要以為“龍虎”都“藏臥”到了兵團農場,就是大錯特錯了。國家領導人習、李,可都是當初插隊的知青。

兵團、農場知青的地位,是從五十年代延續下來的。而集體插隊這一“新生事物”,伴隨著的是“接受再教育”,所以插隊知青的地位,幾乎就成了排在“臭老九”知識份子之後的“臭老十”。身處這樣的政治地位,和社員完全一樣的經濟地位,加上多年深入到農民當中與農民融洽,體會到了社會最底層的處境,聽到了最底層的發聲。插隊知青的特殊經歷,決定了他們的意見和見解往往缺少所謂“正能量”,所以至今社會上難以聽到插隊知青的公開發聲。

人們看到的知青演出、展覽,以及正式出版物,幾乎清一色都是兵團、農場知青的“正能量”。以至於年輕一代人根本不知道插隊知青是怎麼回事,甚至和支農學生不加區別。

有些兵團或農墾的知青提到那段經歷會說成“插隊”,而決不會有插隊知青會說自己是去了“軍墾”或“農墾”。“插隊”一詞,很多時候成了這一代人“上山下鄉”的簡稱。之所以只有“洋插隊”,不會有“洋軍墾”或“洋農墾”,這是又一個原因。


作者簡介 張亭,男,本會會員,網上筆名:朱老忠。北京66屆高中畢業生,68年下鄉山西夏縣。76年回城後當了8年陶瓷成型工,畢業於唐山業餘工學院,任機電工程師。1999年來美國,在洛杉磯國際日報任職。現已退休。

    24小时最新动态

    热点排行

    图片新闻

國際日報 (International Daily News)版權所有. 提醒:業者若未經許可,擅自引用國際日報網內容將面對法律行動. 第三方公司可能在國際日報網站宣傳他們的產品或服務, 您跟第三方公司的任何交易與國際日報網站無關,國際日報將不會對可能引起的任何損失負責. 信息網絡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2032302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45122353001  X公網安備 450103024350154號 互聯網出版許可證(X)字003號
©国际日报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