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历史档案
客家人的“公共田”(亦称“学田”“书田”或“蒸尝田”)是传统
一、公共田的制度设计
1. 产权归属**
公共田属于宗族集体财产,由族产管理委员会(常称“值理”)代
- 先祖捐赠:族中显达者捐田产设立(如清代嘉应州进士捐百
- 分家提留:兄弟分家时按“抽丁留田”习俗,保留部分田产
- 罚没充公:违反族规者(如不孝、盗伐祖坟林木)的田产罚
2. 收益分配
- 科举时代:资助童生参加县试、府试的盘缠,中举者另获“
- 近代转型:清末民初新式学堂兴起后,改为支付学费(如梅
二、公共田的社会功能
1. 阶层流动通道
贫困家庭子弟通过公共田资助获得教育机会,打破“富者恒读,贫
2. **文化认同强化**
公共田收益常与祠堂祭祀结合,形成“考取功名-告慰祖先-反哺
3. 基层自治实践
公共田管理细则载入族谱,体现民主协商:
- 轮值管理:由各房派代表轮流管理,账目年终公示;
- 监督机制:贪污学田收益者,轻则罚跪祠堂,重则革出族谱
三、制度瓦解与当代转型
1. 土改冲击(1950年代)
土地改革中将公共田定性为“封建族产”,与地主土地一并分配,
2. 现代重构尝试
改革开放后,部分客家地区以“教育基金会”形式复兴传统:
- 香港客家商会:如新界邓氏宗亲会设立“奖学金基金”,资
- 闽粤侨乡:华侨捐资设立“奖学田”(如梅州蕉岭县徐氏通
四、文化人类学视角
1. 经济理性与伦理交织
公共田制度本质是“宗族信托基金”,
2. 比较视野
与徽州“文会田”、江浙“义庄田”相比,客家公共田更强调平民
结语
客家公共田制度是中华耕读文明的微观标本,其兴衰折射出传统社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