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欧盟要闻
新華社北京3月9日電 圍繞美國等國媒體報道一個親烏克蘭團體可能是「北溪」天然氣管道爆炸事件元兇,多國8日予以回應。德國方面稱曾搜查一艘被懷疑運輸相關爆炸裝置的船隻,烏克蘭方面否認捲入事件,俄羅斯方面批評相關報道是為「轉移視線」,呼籲徹查。 《紐約時報》7日援引美國政府官員的話報道,根據所謂美方獲取的情報,一個親烏克蘭團體製造了「北溪」天然氣管道爆炸事件。但報道援引的官員未提供情報來源等更多信息。德國《時代》周報等媒體則披露,德方正在調查由五男一女組成的一個團體,他們使用假護照,租借的一艘船隻中發現爆炸物痕跡。 這張丹麥國防部2022年9月27日發佈的航拍照片顯示的是一處「北溪」天然氣管道泄漏點。新華社發(丹麥國防部供圖) 《紐約時報》報道稱,美方沒有掌握烏克蘭總統弗拉基米爾·澤連斯基捲入「北溪」管道爆炸事件的證據,但一些美方官員認為,烏方有對「北溪」發動襲擊的「潛在動機」。 8日,圍繞相關事件的報道越來越多。英國《泰晤士報》報道,西方情報機構圈裡已經流傳了數月相關情報,即一家位於烏克蘭的私人企業參與了爆炸事件,但該企業的名字至今「保密」,以避免烏克蘭和德國之間可能出現「公開爭吵」。 據報道,「北溪」管道爆炸後一周,北歐方面情報機構即被告知,爆炸不是由美國、俄羅斯或波蘭製造,而是由這家來自烏克蘭的私人企業製造。同時,北歐方面被要求「回避」關於事件調查及調查進度為何「如此緩慢」的問題。 這是2022年2月10日在烏克蘭基輔拍攝的政府辦公大樓。新華社發(謝爾蓋·斯塔拉斯堅科攝) 2022年9月,由俄羅斯經波羅的海向歐洲輸送天然氣的「北溪」管道發生爆炸,各方普遍認為這一事件係「蓄意破壞」,丹麥、瑞典和德國分別開始獨立調查。俄羅斯曾多次呼籲共同調查,但遭西方國家拒絕。今年2月8日,美國知名調查記者西摩·赫什發文爆料說,「北溪」管道係美國情報部門和美軍秘密破壞。美國政府對此予以否認。 圍繞西方媒體最新報道,德國西南部卡爾斯魯厄市的聯邦檢察官辦公室8日通報,調查人員今年1月18日至20日搜查了一艘船隻,懷疑這艘船可能被用於運輸「北溪」管道爆炸所用「爆炸裝置」。 德國檢方在通報中說,調查人員仍在嘗試確定嫌疑人的身份和動機,目前仍未得出確切結論,特別是爆炸事件是否由某個國家下令實施的論斷。 2022年3月24日,在比利時布魯塞爾的北約總部,一名男子觀看屏幕上美國總統拜登(右四)、歐盟委員會主席馮德萊恩(右三)、加拿大總理特魯多(右二)、德國總理朔爾茨(右一)出席七國集團峰會合影儀式的畫面。(新華社記者鄭煥松攝) 烏克蘭國防部長阿列克西·列茲尼科夫8日否認烏方與爆炸事件有關。他在歐盟防長會議期間告訴媒體記者:「這不是我們所為。」 烏總統辦公室顧問米哈伊洛·波多利亞克7日在社交媒體上回應說,烏方與爆炸事件無關,也沒有關於「親烏克蘭的破壞組織」的相關信息。 俄羅斯總統新聞秘書德米特里·佩斯科夫8日說,美德媒體的報道是在「協同釋放假消息」,企圖把公眾視線從真正的襲擊元兇身上轉移。 佩斯科夫強調,俄方至今仍未獲准參與調查,「僅在數天前從丹麥和瑞典方面獲知相關信息」。他呼籲,「北溪」項目參與國及聯合國應該要求展開「緊急、透明」調查,「讓所有能提供線索的人都參與其中」。(鄭昊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