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欧盟要闻
新華社北京3月29日電 俄羅斯駐美國大使館29日說,美國企圖淡化美方涉嫌參與炸毀「北溪」天然氣管道的信息,且美國媒體對「北溪」管道遭破壞引發的環境問題視而不見。
美國政府認為,歐洲國家已對「北溪」管道遭破壞展開「充分、獨立」調查。俄駐美使館29日在社交媒體「電報」發表聲明,回應美方說法。聲明說:「我們認為,這明顯是企圖淡化知名記者(披露的)信息,美國情報機構可能直接參與(破壞「北溪」管道),這對美國不利。」
這是2018年8月8日在美國首都華盛頓拍攝的俄羅斯駐美國大使館外景。新華社發(沈霆攝)
俄駐美使館提及的知名記者即普利策新聞獎得主西摩·赫什。這名調查記者2月以不願公開姓名的消息人士為來源在個人博客中爆料,「北溪」管道遭破壞與美國情報部門和美軍有關。
赫什披露,美國情報部門2021年12月就開始策劃破壞「北溪」管道。經過數月謀劃,美國總統拜登最終拍板。美國海軍多名潛水員去年6月潛入海中安放炸彈,挪威海軍的飛機9月投擲聲吶浮標後引爆炸彈。
白宮指責赫什的報道「錯誤」,「完全是小說」;挪威政府則認為赫什的指控「沒有意義」。
這張丹麥國防部2022年9月27日發佈的航拍照片顯示的是一處「北溪」天然氣管道泄漏點。新華社發(丹麥國防部供圖)
去年9月26日,由俄羅斯經波羅的海向德國等歐洲國家輸送天然氣的兩條「北溪」管道發生強烈的水下爆炸,大量天然氣泄漏。「北溪-1」和「北溪-2」管道共發現四處泄漏點,分別位於瑞典和丹麥附近水域。各方普遍認為,這一事件係「蓄意破壞」。數日後,丹麥、瑞典和德國分別開始獨立調查。俄羅斯多次呼籲共同調查,遭相關國家拒絕。
俄羅斯等國最近向聯合國安全理事會提交了一份旨在推動聯合國就「北溪」管道爆炸事件開展國際調查的草案,但安理會27日未能表決通過。對此,俄羅斯官員感到氣憤。俄總統新聞秘書德米特里·佩斯科夫28日說,俄方將盡最大努力繼續推動就這一事件開展國際調查。
丹麥能源局3月23日說,已經邀請「北溪」天然氣管道俄方運營商參與打撈「北溪2」管道附近一個可疑物體。丹麥能源局在新聞稿中說,這一物體為圓柱形,長度約為40厘米,直徑約10厘米。丹麥相關機構已經檢查了這個物體,認為它「不構成迫在眉睫的安全威脅」。這是丹麥國防部提供的「北溪2」管道附近可疑物體的照片。新華社發(丹麥國防部供圖)
除批評美國企圖淡化美國情報機構涉嫌參與炸毀「北溪」管道的信息,俄駐美使館還譴責美國媒體對「北溪」管道遭破壞後引發的環境問題視而不見。
「‘北溪’管道遭破壞可能對環境造成嚴重破壞,這個問題在當地的信息空間中完全被禁聲。」俄駐美使館寫道,「俄方想提醒你們,第二次世界大戰後,波羅的海海底沉沒了數十萬枚含有毒化學物質的彈藥……這一水域發生爆炸有可能演變為一場前所未有的環境災難,帶給這一區域的國家無法彌補的損失。」
「北溪」管道去年9月遭破壞後,不少環保專家擔心管道內的天然氣泄漏會釋放大量溫室氣體甲烷,進而可能危害環境。
美國斯坦福大學環境科學家羅布·傑克遜和佛羅里達州化學海洋學家戴維·斯廷斯說,假如丹麥政府「最壞估算」成真,「北溪」管道泄漏相當於釋放大約50萬噸甲烷,是美國阿利索峽谷天然氣井2016年發生泄漏時甲烷釋放量的5倍。(包雪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