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欧盟要闻
新華社北京4月10日電 隨著網傳「洩露密件」事件不斷發酵,越來越多證據顯示美國政府不僅深入介入俄烏衝突,還持續密切監視監聽盟友,涉及以色列和韓國等多個國家。 儘管美國國防部說仍在評估疑似密件洩露對美國國家安全造成的影響,不少分析人士已將此事視為美國近十年來最嚴重的情報洩露事件之一,且認為再次被曝監視監聽可能令美國和盟友關係又一次陷入尷尬。 這是2022年2月21日在美國首都華盛頓拍攝的白宮。(新華社記者劉傑攝)盟友「克制」回應 美國《紐約時報》等媒體6日以來持續報道社交媒體近來出現一批疑似美軍秘密文件,內容涉及俄烏衝突等多個方面,包含大量敏感信息,甚至包括帶有「絕密」標誌的情報。 此事一經曝光便引發多方關注。最新報道援引網傳「密件」顯示,美國以某種方式獲取了以色列和韓國的政府內部情報,並對此作出相應評估。 據《紐約時報》8日報道,其中一份標為「絕密」的文件看似為美國中央情報局的中央情報更新信息,日期為3月1日,顯示美方對以色列情報和特勤局(摩薩德)的評估:這一機構鼓勵其人員和市民參與反對以色列政府司法改革的示威。 今年以來,以色列政府致力於推動司法改革,相關措施包括允許議會以簡單多數否決最高法院的決定、賦予政府在任命法官方面更大的權力等。上述措施自公佈以來引發以色列國內大規模抗議浪潮。迫於壓力,總理本雅明·內塔尼亞胡3月27日宣佈推遲司法改革。 4月9日,警察在耶路撒冷老城警戒執勤。(新華社記者陳君清攝) 「密件」中的美方評估顯示摩薩德與以色列政府圍繞司法改革看似出現較大分歧。不過,報道強調,儘管「密件」「看起來真實」,但其「準確」暫不能保證。 圍繞相關報道,以色列方面迅速回應。總理辦公室9日在一份聲明中說,相關報道的說法「虛假」且「沒有證據」。 據《紐約時報》報道,美方是根據「信號情報」獲知相關信息的。信號情報是情報機構專用術語,意味著美國一直在監聽以色列這一主要盟友。而對另一個盟友韓國,美方同樣依據信號情報獲知了韓國政府內部關於援助烏克蘭事項的討論細節。 網傳「密件」顯示,面對美國施壓,韓國政府內部討論了是否應向烏克蘭提供武器。根據韓國官方立場,韓國只向烏克蘭提供防彈衣、防毒面具等非致命性軍事援助。 韓國總統辦公室一名官員9日告訴媒體記者,韓方將就相關報道與美方展開必要溝通。不過,這名官員拒絕回答涉美國監聽活動的相關問題,也拒絕證實文件中任何細節。 2022年7月12日,車輛和行人在韓國首爾光化門前經過。(新華社記者王益亮攝)美國處境「尷尬」 多年以來,美國對全球實施「無差別」監視監聽,從競爭對手到盟友,甚至包括德國總理、法國總統等盟國領導人,無不在其監聽範圍。上述行為已多次引發相關盟友抗議。 韓國反對黨議員10日聯合對媒體披露的美國監聽表達「強烈遺憾」,認為這無疑是對韓國主權的侵犯,也是本屆韓國政府在維護國家安全方面的「失敗」,呼籲對此展開徹查。 據美國《華盛頓郵報》援引國防專家的話報道,任何美國內部秘密文件的洩露都具有「破壞性」,且會令美國「尷尬」。 目前,各方對文件真假的看法不一。一些人認為,文件中有關烏克蘭兵力和武器配置等軍事細節「看著很真」,但也不能排除美國「自導自演」的可能性。也有一些人認為,文件中部分細節可能經過修改,或是俄方放出的「煙霧彈」。 這是2018年12月21日在美國首都華盛頓拍攝的美國司法部大樓外景。(新華社記者劉傑攝) 圍繞網傳「密件」,美國司法部7日宣佈展開調查,烏克蘭政府也已召開高級別緊急會議。不過,美國國防部前官員邁克爾·馬爾羅伊9日告訴路透社,這是「美國的泄密」,「因為許多文件只掌握在美國人手中」。 以美國中央情報局的情報更新為例,這類信息僅在美國政府高級官員間傳閱。另外,多家媒體報道,網上流傳的一些文件圖片中標有「NOFORN」,即不對外國開放,這是美國國防部的標記方式。 一些不願公開姓名的美方官員先前告訴媒體,文件可能由俄羅斯方面或親俄人士散佈,不排除文件被篡改的可能,以誤導調查人員了解文件來源,或者傳播可能損害美國安全利益的虛假信息。 美國國防部迄今沒有回應任何涉及文件細節的問題。一名發言人9日僅在聲明中說,美方正在評估這些文件的「有效性」,它們「似乎包含敏感和高度機密的內容」。 這是2021年8月3日在美國弗吉尼亞州阿靈頓拍攝的五角大樓。(新華社記者劉傑攝) 據路透社報道,美方正在調查政府內部個人或群體可能泄密的動機,已有四至五種假設,從心懷不滿的員工到想要破壞美國國家安全利益的內部威脅。 另外,如果文件屬實,意味著美方在俄烏衝突中介入程度之深以及以提供情報來支持烏克蘭的力度,比以往所知的「拱火澆油」更甚。 俄羅斯總統新聞秘書德米特里·佩斯科夫就此事回應說,「我們對美國和北大西洋公約組織直接或間接捲入俄烏衝突沒有絲毫懷疑」,美國和北約參與俄烏衝突的程度正在不斷加深。(鄭昊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