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欧盟要闻

美國對華政策不得人心 西方反思聲漸強 发布日期:2023/6/17 来源: 打印
 新華社記者
  美國政府視中國為「戰略競爭對手」,使用各種手段持續圍堵打壓中國,其所作所為正在美國國內以及美國的盟國引發越來越強的反對之聲。
  (小標題)美企「用腳投票」
  美國特斯拉公司首席執行官埃隆·馬斯克5月底到訪中國。與政府官員會面、探訪特斯拉上海超級工廠……不到兩天的中國之行,他的日程表排得滿滿當當。馬斯克明確表示,美中利益交融,如同連體嬰兒彼此密不可分。特斯拉公司反對「脫鉤斷鏈」,願繼續拓展在華業務,共享中國發展機遇。就在馬斯克抵達中國當天,特斯拉股價大漲,美國市場對中國機遇的看好程度可見一斑。
  馬斯克只是今年以來訪問中國的諸多美企高管之一。從蘋果公司首席執行官蒂姆·庫克、摩根大通首席執行官傑米·戴蒙到星巴克全球首席執行官拉克斯曼·納拉辛漢(中文名:納思瀚),眾多美國企業高管紛紛來到中國,以實際行動對中國經濟發展前景投下「信任票」。美國商界釋放出清晰的信號:中國市場為美國企業帶來巨大機遇,與中國合作符合美國利益。
  對於美國政府執意推行反華政策,美國學界和諮詢機構也表達了擔憂。耶魯大學高級研究員斯蒂芬·羅奇說,美企多年來從對中國的投資中獲得提升效率和發掘市場的雙重好處,「但隨著我們將目光轉向安全問題,這些優勢正悄然消失」。美國戰略通路諮詢公司首席執行官戴維·多德韋爾指出,美國把中國樹為敵人,但中國並沒有華盛頓所臆想的惡意動機。「在全球經濟已脆弱不堪之際,美國還在削弱全球經濟。」
  (小標題)盟友拒絕盲從
  在美國的盟國中,也有不少人在反思。他們意識到,盲目追隨美國反華政策,只會淪為這位「全球最佳損友」的棋子,不僅會嚴重損害這些盟國自身利益,還會將世界推向分裂和對立的漩渦。
  法國總統馬克龍4月訪華時表示,歐洲不應在台灣問題上追隨美國立場,否則將落入「為歐洲設置的陷阱」。歐洲人應該繼續加強戰略自主權,成為世界秩序的「第三極」。
  澳大利亞前總理保羅·基廷最近在給現任總理安東尼·阿爾巴尼斯的信中指出,協同美國威懾中國有違澳大利亞自身利益,美國的決策多次損害其自身和盟友利益。「美英澳三邊安全伙伴關係」是為了把澳美軍隊拉到一起威懾中國,按這一目標設計澳未來的國防力量有違澳自身利益,損害澳主權。
  不少歐洲經濟界人士也對美國執意推行「脫鉤」「去風險」等反華政策說「不」。在他們看來,中國是事關未來發展的重要生產基地和銷售市場,更是值得信賴的合作伙伴。
  德國梅賽德斯-奔馳集團股份公司董事會主席康林松強調,切斷與中國的經濟關係是不現實的,同世界第二大經濟體「脫鉤」對德國幾乎所有產業來說都不可想象。德國默克集團董事會主席兼首席執行官貝倫·加里霍表示,「脫鉤」不僅不可行,而且會危及一個已經「帶來繁榮、更多創新、更多合作的世界」。英國48家集團俱樂部副主席基思·貝內特說,中國是機遇而非風險,對華「脫鉤」「去風險」無益於增強西方國家的安全,「那是一種逆歷史潮流的思維方式」。
  (小標題)美國「將變得孤立」
  美國近期在亞太地區不斷加強針對中國的軍事同盟關係,加劇地區緊張局勢,引發美國國內輿論擔憂,一些有識之士敦促美國改變政策。
  美國《福布斯》雜誌網站發表評論文章說,美國需要通過外交行動來給美中之間的緊張關係降溫。美國《外交政策》雜誌刊文指出,美國對「中國爭奪亞洲霸權」的擔憂是非理性的。浩瀚的海洋將美中兩國隔開,雙方共存不僅是可取的,而且是必然的。
  美國前國務卿亨利·基辛格近日在接受媒體採訪時表示,美國「過度關注」自身利益,其外交政策如果無法平衡美國和全球的利益,美國「將變得孤立」。他認為,美中「目前的關係軌跡必須改變」。(完)


    24小时最新动态

    热点排行

    图片新闻

國際日報 (International Daily News)版權所有. 提醒:業者若未經許可,擅自引用國際日報網內容將面對法律行動. 第三方公司可能在國際日報網站宣傳他們的產品或服務, 您跟第三方公司的任何交易與國際日報網站無關,國際日報將不會對可能引起的任何損失負責. 信息網絡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2032302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45122353001  X公網安備 450103024350154號 互聯網出版許可證(X)字003號
©国际日报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