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中國電視 - 國際日報

中國電視-《國樂的側臉》:一曲《廣陵散》,絕世不可寫 发布日期:2022/11/15 来源: 打印

魏晉時代(約3-6世紀)是中國歷史上一個短暫而特殊的時期,它開啟了山水文化——“士無故不撤琴瑟”,名士們彼此的音樂連接佔據了極為重要的地位。《廣陵散》是中國著名十大古琴曲之一,中國魏晉(約3-6世紀)琴家嵇康以善彈此曲著稱。《中國電視》邀您收看《國樂的側臉》,在《廣陵散》中感受魏晉名士那一腔悲鬱浩然之氣。


 


dCfZ8jUk.png


 


(演奏《廣陵散》)


 


古代琴書中用“紛披燦爛,戈矛縱橫”來形容《廣陵散》。《廣陵散》取材於聶政刺秦王的故事,在中國魏晉(約3-6世紀)前已存在,但因嵇康的演繹而聞名。在《廣陵散》的彈奏中,我們仿佛看到嵇康自己的人生畫卷徐徐展開,他與士人們在音樂與山水中頓悟生命,名山是他們精神的避難地,也代表了他們超拔清正的人格。


 




 


(古墓中發掘的巨型磚印壁畫)


 


在中國南京西善橋古墓中發掘的巨型磚印壁畫,生動再現了中國魏晉時期(約3-6世紀)“竹林七賢”在山水中悠遊的風貌。壁畫與“竹林七賢”的時代只相隔200餘年,有極高的歷史還原度。其中嵇康所彈的古琴琴體造型清晰,是目前已知古琴形制中最早有“徽位”記錄的實物,畫像中的古琴尾部狹窄,與文獻記載的彈奏《廣陵散》的琴器頗為相符。


按照史書記載,嵇康因拒絕與權貴為伍而遭陷害,伴隨他生命最後一刻的感歎,《廣陵散》或許早已不存在。琴與劍、醉與醒,“竹林七賢”既避世又抗爭的人生態度真實地的存在過,那些“戈矛縱橫”的生命細節、“紛披燦爛”的宏大精神內核已成廣陵絕唱。至今無數文人墨客仍在詩歌筆記中表達着對他的敬意。


 




 


《中國電視》邀您收看《國樂的側臉》更多精彩內容:


  https://yspapp.cn/jSV


    24小时最新动态

    热点排行

    图片新闻

國際日報 (International Daily News)版權所有. 提醒:業者若未經許可,擅自引用國際日報網內容將面對法律行動. 第三方公司可能在國際日報網站宣傳他們的產品或服務, 您跟第三方公司的任何交易與國際日報網站無關,國際日報將不會對可能引起的任何損失負責. 信息網絡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2032302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45122353001  X公網安備 450103024350154號 互聯網出版許可證(X)字003號
©国际日报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