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中國電視 - 國際日報
谢文郁
近日,通过《国际日报》的“中国电视”栏目推介,观看了中央广播电视总台的纪录片《门楣之上》,感触颇深。我们客家人自宋代开始进入岭南山丘地区,几百年下来居住稳定之后,出现了一些比较大的家族,也渐渐形成独特的家风和祖训。“匾额悬门楣,家训刻心间”,将家族伦理、道德规范与文化认同凝练于门楣匾额、楹联与家谱之中,是客家独特的文字符号。它不仅是家族历史的见证,更是中华文明“家国同构”理念的微观映射。
这里,我从家风传承、儒家道德与中原文化三方面,结合纪录片《门楣之上》的视角,释析客家人的文化特色。
匾额楹联中的家风与中原认同
我家祖宅(约150年前建,广东梅州市梅县区松口太平村)取名为“衍庆楼”,两边楹联为“衍流玉树,庆锡芳兰”,传递的信息是:祖上传承为谢家,祝福子孙繁衍昌盛。如图:
客家匾额与楹联常以“耕读传家”“忠孝仁义”为核心主题,既是家族价值观的宣言,也是代际传承的契约。客家民居门楣上常见的“颍川世第”“清河衍庆”等匾额,表达了一种溯源的文化归属感。虽然时过境迁,但祖上的荣耀仍记心中。而楹联的“一等人忠臣孝子,二件事读书种田”,则直接呼应了客家人“耕以立身、读以明德”的生活哲学,承传了中原文化中的农耕劳作与读圣贤书并重的生存状态。这是客家人的物质支撑与精神倾向。
家谱与家训则是通过文字来规范家族行为。诸如客家《黄氏族谱》中记载:“敦孝悌以重人伦,笃宗族以昭雍睦”,强调孝道与宗族团结;《李氏族训》更细化至“晨兴必省亲,夜寐必问安”,将伦理要求嵌入日常生活。这些文字所传递的家风,维系了家族团结,在迁徙流变中有源有流,独立自存。
仁义与家国的文本化实践
宋代南迁的客家人对祖传文化即儒家伦理有坚定的执着,并在自己的新居生活中践行;同时,对祖上英勇抗击外来势力的事迹也深深怀念。这些也表现在这些文字中,如,匾额“积善余庆”源于《周易》,警示后人善行积累方能福泽绵长;楹联“文章华国,诗礼传家”则化用《论语》,将个人修养与家国责任统一。客家的《张氏家训》规定:“国危则倾力以赴,家困则勤俭持之”,将忠君爱国与持家之道并提。门楣之上的这些文字,其实就是道德训诫的视觉化,内含一种强大的集体潜意识。
有人注意到,近代中国的重要历史事件大都是客家人发起并参与的,如太平天国运动,孙中山领导的三民主义革命,而在闵粤赣苏区根据地中,客家人也是踊跃投入革命的。虽然深处深山,但那种对民族和国家的情怀跃现于门楣之上的文字中,既是文字记忆,也是实践指导。
耕读传统中的儒家哲学
客家文化底蕴深植于农耕文明与儒家传统的交织。自客家人南迁至粤北山区之后,广东人在科举考试上的地位得到大大提升,并开始出现状元。这种重视读书的传统来自于祖上在中原时的科举制度熏陶。在农耕中,客家人把中原的生产工具和方式引入岭南山丘;在读书中,客家人持守着儒家文化,与中国主流文化同流并进。门楣匾额“耕读第”就是提醒子孙们要持“耕以养性、读以明理”的生活观,一如《耕读园书香茶坊》所描绘的“晴耕雨读”的生活方式。
门楣之上的文字属于文字记忆一种形式,是客家人生存方式的文字符号。而家谱中的“迁徙史”与“世系图”则是文字记忆的另一种形式:例如,客家族谱常以“开基祖”事迹开篇,记录拓荒垦殖、兴办族学的艰辛历程。客家人以“诗书继世”,在岭南山丘的艰辛生存困境中,持守儒家传统,依靠自身努力,逐步站住了脚跟,把大片山区建设成了客家人居住地,并成为了南宋的重要辖区。
综上所述,客家人的“文字—实践”互动,可以窥见客家文化的存在状态。这就有如客家人的一条古训:宁卖祖宗屋,不忘祖宗言。“言”既是语言的口语形式,也是文字形式。语言的传承是永恒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