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中國電視 - 國際日報
旅美学者 原山东大学资深教授、博士生导师 蔡德贵
2022年4月,联合国举办了《禅意之妙》书画展和“汉字之美”多媒体展,以及其他庆祝第13个联合国中文日的活动,活动的影像犹在眼前,一晃眼,2023年的联合国中文日又相约而至!正好看到“魅力中文”专题推介的纪录片《中国话》,引起我的诸多思考。
以思维方式为主体的传统文化和语言是分不开的。中国历史上形成的是以综合思维为主的思维方式,这和西方世界以分析思维为主的思维方式是不同的。汉字的创造就是综合思维方式的产物,比如2300年前战国时期的思想家韩非子记载了中华文字始祖仓颉造字的一个思路:“仓颉之作书也,自环者谓之私,背私者谓之公。”意思是,仓颉要造“公”和“私”两个字,“私”字,画一个封闭的圆圈,表示圈里的东西是我的,就是“厶”,什么东西最能表示私有?莫过于食物,因为民以食为天。而最初的食物是谷物,就是“禾”。在“厶”旁边再添加一个“禾”,就成为“私”,强调这是私有的。“公”和“私”的意思是相反的,把私有的财物分给大家,就是“公”。这样在“厶”的上面加上一个“八”字,表示不断分离,就成为“公”。简单的这两个字,就充分体现了综合思维方式的特点。中文创造过程之中,反复运用了这种思维方式,比方说,开、空、坑、康、炕、糠、孔、库、枯、窟、裤、匮……这些不同的字,部首偏旁不同,但因为声母都有k的音,所以其含义就大致有同样的意思,与空无有关,意思是“中间有孔洞”,譬如空心萝卜也可以叫“糠心萝卜”,一音之转,就成为音韵学研究的对象了。
汉字之妙,就妙在它模糊,模糊迫使人们要具有整体概念、普遍联系的观点。西方强调概念清楚、科学,这是由中西两种不同的思维方式、审美情趣所决定的。“只可意会,不可言传”。中国主张“不立文字”的办法,西方人难以明白,“不著一字,尽得风流”,“羚羊挂角,无迹可寻”,西方人很难理解。季羡林先生说:中国的“美”同西方的不一样。从词源上来讲,《说文》:“美,大羊也。”羊大了肉好吃,就称之为“美”。这既不属于眼,也不属于耳,而是属于舌头,加上一点鼻子,鼻子能闻到香味。我们现在口头上时时都在讲“美酒”、“美味佳肴”等等,还有“美食城”。这些在西方都不能用“美”字来表达。西方的“美”不包括舌头和鼻子。
由此可见,思维方式的不同给西方人学习汉字也带来不小的困难:据在国外教中文的教师反映,拗口令,歇后语,十二生肖,三字经都是中文学习者最喜爱的,因为其中蕴含的中国文化吸引了他们。随着中文在海外影响的扩大,中国传统文化的和谐之美,也会进一步为世界所认知,“礼之用,和为贵,先王之道斯为美”。这是中国文化给予世界的最宝贵礼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