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海外版

银信连山海·寻找侨批后人系列之一 :368封家族侨批里的家国情 发布日期:2025/7/15 来源: 打印

368封家族侨批里的家国情——银信连山海·寻找侨批后人系列之一

1.jpeg

点击观看原视频:视频观看原视频

“我们都是侨批养大的一代!”提起侨批,汕头的谢龙波总是这样感慨道。2017年,他陪同父亲谢昭璧将家中珍藏的368封家族侨批和其他涉侨文物资料共约500件无偿捐赠给了汕头侨批文物馆。近日,记者赴汕头、揭阳等地寻访谢龙波和93岁高龄的父亲谢昭璧,他们的侨批故事,正是潮汕千万华侨家庭的一个缩影。

2.jpeg

侨批维系家乡亲人的情感纽带

据谢龙波回忆,家族自曾祖父起,从百余年前开始直系亲属中便有三代共13名亲人下南洋“过番”谋生,有的在海外艰苦奋斗扎根、客死他乡,有的叶落归根,但不论何时,族亲们一直都是将侨批作为维系着与家乡亲人的情感纽带。

在谢昭璧捐出的数百封家族侨批中,可以看到其父谢南清身在海外,但几乎保持了每月寄送两封侨批的习惯,持续近三十年之久。信中事无巨细地关心家中老人子女的生活,附寄上钱银供给家用,甚至关注村里乡邻杂事,字里行间时有传达对儿子学业、工作的勉励和指点,也不乏为人处世之道,如“尔等此后切宜小心提防为要”“知足必常满,无求品自高”,读之,一个为人父者谆谆教诲的形象跃然纸上。

3.jpeg

现年已93岁高龄的谢昭璧定居在揭阳玉滘镇老家的祖宅中,虽年事已高,但仍然身板硬朗、手脚麻利。他每天早上起床,便自己做早餐,然后通过手机微信的家族群聊,给儿孙们报个平安、通个视频电话;到自家菜地里劳动几个钟头,空闲了便刷刷视频,过着惬意的晚年生活。

“我父亲非常顾家”,谢昭璧告诉记者:父亲谢南清在海外谋生那段岁月,与人合伙做生意其实很不容易,每个月寄侨批捎来的钱,都是他从自己的薪水收入中挤出来的,除了指明孝敬老母之外,常常也会照顾到族中其他老少和亲戚,“1961年回国探亲时,他还特意带回千斤德国产化肥,其中八百斤无偿赠送给生产队和大队,那时可是一笔巨款。”

因为有良好的华侨关系,年轻时的谢昭璧被推选为当地的县侨联委员、公社侨联主席,还曾联合其他侨眷集资为公社建起玉滘戏院。

据谢龙波介绍,他们一家几兄弟作为华侨家庭的第四代,从小便受益于侨批,更深受祖父爱家爱国爱乡思想的影响。大哥谢梅波刻苦学习成为1978年恢复高考后镇里唯一一位考上本科的大学生,毕业后分配到中国海洋石油总公司,致力于装备技术的国产化及创新,荣获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全国“五一”劳动奖章等荣誉。而第五代的年轻一辈,也培养出了几位大学生,甚至留学海外,学成归国后在不同领域作出自己的贡献。

4.jpeg

侨批研究学者:侨批展现家风传承

谢昭璧将本家侨批的捐赠善举,开创了当时侨批文物馆受赠本家侨批文物的多项先例:一次性捐赠实物数量最多、寄批时间持续长、绝大部分侨批封、信配套完整、品相完好质量高。谢家老宅客厅墙上的几面巨幅玻璃镜框,如今展示着谢家老少的新旧生活照片,不过在2017年捐赠之前的几十年中,谢昭璧将大部分侨批整理后嵌装在镜框内,一直将数百封侨批妥善地收藏着。

汕头侨批文物馆荣誉馆长林庆熙认为,以谢家的本家侨批为代表的侨批记忆,其实是一种家风传承,也是海外华侨们始终坚持的“国家”理念:国在家之前,没有国哪有家?无论是面临民族存亡的历史关头,如何动员全社会力量,参与国家建设,还是和平时期国家遇到困难时,华侨都会通过寄钱寄物等不同方式支援祖国建设、家乡生产生活。

5.jpeg

如何从侨批中来体现华侨对子女后代的教育?林庆熙告诉记者,侨批文物中有一封“年纪最小”的侨批,同样出自谢昭璧如今身在新加坡的胞妹谢映貂所书。当年谢映貂8岁时,就掏出自己的零花钱和“腰金”(压岁钱),写侨批寄给潮汕家乡的祖母,展现自己对家族中长辈的孝心。“我们希望通过侨批文化的教育,增强青少年一代的家国情怀、对国家和社会的责任感与担当,也通过侨批的诚信精神,去培养大家的核心价值观。”林庆熙表示。

总策划:任天阳 林海利

总统筹:胡泉

总执行:蒋铮

统筹执行:王漫琪

文、图:王漫琪


    24小时最新动态

    热点排行

    图片新闻

國際日報 (International Daily News)版權所有. 提醒:業者若未經許可,擅自引用國際日報網內容將面對法律行動. 第三方公司可能在國際日報網站宣傳他們的產品或服務, 您跟第三方公司的任何交易與國際日報網站無關,國際日報將不會對可能引起的任何損失負責. 信息網絡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2032302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45122353001  X公網安備 450103024350154號 互聯網出版許可證(X)字003號
©国际日报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