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今日青島 - 國際日報

650名港航专家齐聚青岛,这场盛会为推进铁水联运高质量发展绘制新蓝图 发布日期:2023/2/28 来源: 打印

铁水联运是多式联运发展的标志性工程,通过铁路堆场、水路港口的无缝衔接,大幅提升运输效能,不仅发挥铁路定时、定点、定班、定量的优势,也充分发挥水运运量大、价格低的优势。28日,第二届铁水联运发展论坛暨2023RCEP贸易与跨境物流研讨会在市南区举行,来自国家部委、港航物流、铁路班列、货主货代、多式联运、研究机构的650名港航专家到场,围绕推进铁水联运高质量发展建言献策。

1.jpeg

本次论坛由中国交通运输协会、山东省交通运输厅、山东省港口集团联合主办,市南区政府为举办地政府支持单位,中远海运集装箱运输有限公司、中铁集装箱运输有限责任公司协办,中国航务周刊、山东港口陆海国际物流集团、国际航贸物流平台(ISEA)、中国交通运输协会航运物流分会、界上传媒、上海航运五十人发展研究中心承办,顺丰多式联运有限公司支持。论坛举行了“2022年度集装箱铁水联运优秀案例”发布仪式,29个项目入选。主办方在会场外还特别设立了50个展板及展洽位,加强产业链上下游企业间的交流互动。

服务新发展格局

港口是水运与铁路相交汇、船舶与火车共停靠的枢纽。近几年,铁水联运迅猛增长,一方面是受疫情影响,公路货运量出现不同程度的下降;另一方面则与双碳战略实施和运输结构调整有关。

根据交通运输部数据,2022年全国港口铁水联运规模达到875万标箱,同比增长16%,其中青岛、宁波、天津等港口均超过100万标箱。与发达国家超20%的占比相比,中国铁水联运发展尚处于初级阶段,占比仅为2.96%。全球集装箱吞吐量排名靠前的港口中,鹿特丹、汉堡、洛杉矶、纽约等欧美港口铁水联运量占比均较高,而国内港口占比普遍偏低,这是由于国内产业大多集中在沿海地区,运输距离偏短,不利于发挥铁路长距离运输优势。不过,在双循环新发展格局下,沿河沿江及内陆地区更深度嵌入国际产业链,成为港口集装箱铁水联运的重点增量区域。

原铁道部副部长、中国交通运输协会会长胡亚东认为,铁水联运运输规模的扩大,不仅有力支撑实体经济的高质量发展,深度服务于双循环新发展格局的构建,加快国家低碳战略的顺利实施,还通过参与“长江黄金水道”“陆海新通道”等运输大通道的打造,在服务“一带一路”倡议、RCEP自贸协定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尤其对于沿河沿江及内陆地区而言,铁水联运班列的运营,延伸了对于腹地经济的辐射带动能力,充分发挥好集疏运优势,建设货物集散中心,将以往的对外贸易价值洼地建设成为对外开放新高地。”交通运输部原副部长、国际海事组织亲善大使徐祖远表示。

青岛具备天然优势

青岛是东向日韩、西向“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新亚欧大陆桥的重要节点,具备开展铁水联运业务的天然优势。作为中国第二大外贸口岸,山东港口青岛港拥有70条海铁联运线路、31个内陆港,腹地范围包括山东、河南、河北、山西、陕西等地区,轻工、纺织、石油化工、机械制造、矿产等货物运输需求旺盛。2022年,青岛港海铁联运箱量完成190万标箱,连续8年位居全国沿海港口之首。

2.jpeg

以去年开通的“淮北-黄岛”海铁专列为例,从淮北市青龙山铁路“无水港”发出开往青岛港,约10小时后抵港直装远洋船,出口至日本、韩国、东南亚以及欧美等地,全程“一箱到底”。

当前,铁水联运发展还存在市场化程度不高、规则标准不统一、运输衔接不畅等制约因素。

中国国家铁路集团有限公司货运部副主任董晖建议,支持港口建立内陆港,有条件的开通海关功能,将国际联运的模式推广到海铁联运进出口,实现通关前移,推进沿海港与内陆港联动发展,吸引船公司签发铁水联运全程提单,打造一体化的物流产品,方便客户就近提箱,压缩全程运输时限,拓展铁路货场的功能,建设海运箱的地点。

“我们将进一步健全港口集疏运体系,以小清河复航为契机,加快发展海铁联运、河海联运和集装箱‘多式联运’,打造功能完备、立体互联、高效便捷的沿黄物流大通道,当好便捷高效的出海口和要素流通的门户,为实现‘双碳’目标、服务构建新发展格局作出更大贡献。”山东省港口集团有限公司董事、总经理李奉利表示。(青岛日报/观海新闻记者 周晓峰)


    24小时最新动态

    热点排行

    图片新闻

國際日報 (International Daily News)版權所有. 提醒:業者若未經許可,擅自引用國際日報網內容將面對法律行動. 第三方公司可能在國際日報網站宣傳他們的產品或服務, 您跟第三方公司的任何交易與國際日報網站無關,國際日報將不會對可能引起的任何損失負責. 信息網絡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2032302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45122353001  X公網安備 450103024350154號 互聯網出版許可證(X)字003號
©国际日报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