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今日青島 - 國際日報
今天上午,市政府新闻办召开“干字当头 勇挑大梁 青岛走在前”主题系列新闻发布会第五场,介绍青岛市纵深推进国资国企改革,推动国有经济高质量发展情况。截至2024年底,市直企业资产总额达到3.26万亿元,利润总额464.84亿元,增加值792.6亿元,均实现了平稳增长,为全市经济社会发展提供有力支撑。
全市国资国企主动担当、积极作为,统筹抓好以企业家队伍建设为特色主题的区域综改试验,扎实推进国企改革深化提升行动,创新配套实施现代产业体系培育提振、科技创新提升等7个专项工程。国企改革深化提升行动任务完成80%以上,超额完成上级确定的70%年度任务目标;企业家队伍建设、央地合作、打造工业互联网发展新模式等三项改革案例入选国务院国资委区域综改标志性成果清单在全国推广;11户企业入选国务院国资委“双百行动”“科改行动”,数量位居计划单列市第2位。
服务国家战略更加有力。积极参与共建“一带一路”,城投集团、华通集团投资建设的上合之珠国际博览中心,成为全国首个“上合组织国家文化体验基地”。主动融入“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国家战略,青啤集团在沿黄流域六省建有27家啤酒生产工厂和1家麦芽厂,链动产业上下游,拉动就业3万余人。海信集团加快走出去步伐,在南非等国家建设家电制造产业园,海外营业收入占比达到42%;海发集团在青岛自贸片区重组设立产投公司,以新兴产业园区建设运营和创业投资为载体,服务支撑青岛自贸片区新兴产业发展。加快对接央企战略布局,2019年起,连续6年组织举办市领导顶格推进的“央企省企青岛行”系列活动,组建央企国企招商专班,成功举办“企地共建·走进青岛”等40余次招商活动,对接央企国企招商项目172个。有效发挥驻青国企党建与发展研究会桥梁作用,现已发展驻青国企会员单位280余家,常态化开展企地对接交流,创新打造“合作共赢”的央地合作典范。
产业引领作用更加突出。加速传统产业数字化转型,锻强“青岛制造”长板,目前市直企业拥有数字化研发设计平台32个,工业互联网平台13个,数字化转型示范标杆企业12个,智能工厂52家,青啤集团获评全球首家食品饮料行业“可持续灯塔工厂”。加快战略性新兴产业布局,紧紧围绕全市“10+1”创新型产业体系,创新建立“市级协调、国企引导、园区配套、基金领投”模式,推动战略性新兴产业聚势成链。深度调整布局结构,开展新一轮市直企业主责主业界定,制定专业化整合重组工作意见,整合资源成立青岛海洋集团、青岛数据集团、青岛融资担保集团,助力推动我市现代产业体系建设。加强资本引领,市直企业发起设立专项基金领投战新产业,管理的基金中有23只基金投资33亿元,支持60家高新技术企业、专精特新企业发展壮大。
科技创新动能更加强劲。制定深入推动市直企业加快科技创新培育新质生产力行动计划(2024—2028年),加强政策引导和整体谋划。完善考核评价体系,综合运用利润加回、奖励加分、考核晋级等方式,打好“政策组合拳”,增强企业创新“源动力”。发挥国有资本预算资金引导作用,去年安排60%以上产业发展资金支持战略性新兴产业和科技创新项目。加强研发平台建设,目前市直企业拥有各类研发机构130个,其中国家级的15个。深化产学研合作,加速科技成果转化,市国资委与中国科学院青岛能源所等建立常态化沟通对接机制,推动拟转化成果在市直企业“首发首试”。促进国企民企合作,组织“大中小企业融通创新青岛国企行”等多场对接活动,在青岛产权交易所设立市直企业数字化转型和人工智能应用场景发布专区,为国企民企合作搭建多样化平台,携手发展新质生产力。
服务保障民生更加有为。青岛国有企业是城市更新和城市建设的主力军,市直企业对全市城市更新的贡献度超过六成。国信集团加快建设世界上规模最大的海底道路隧道——胶州湾第二隧道,能源集团胶州湾海底天然气管线成功投运,使青岛市由“西气东输”的末端变为LNG气源的首端,总输气能力可满足我市未来20年发展用气需求。推动企业积极践行使命担当,强化在供气、供热、供水、交通等方面的保障支撑作用。能源集团实施迄今为止最大规模老旧管网改造,全年改造燃气、供热老旧管网130公里,青岛成为北方第二个主城区全部“煤改气”城市。水务集团全国首创“青水管+”服务模式。机场集团接连刷新客运量和航班量单日最高纪录,旅客吞吐量创历史新高。地铁集团去年新开通2条线路,目前共运营8条线路总里程超过350公里,开通的6号线是我国首条全自主运行系统线路。城运控股集团推出“响应式”“预约式”公交,公交分担率达到61%。积极打造青岛国资ESG(环境、社会、治理)品牌,去年我市作为唯一地方国资代表在北京举行的ESG中国可持续发展报告指南发布会上作专题发言,2家企业入选国务院国资委2024年社会责任优秀案例,3家企业入选中央广播电视总台ESG中国论坛年度ESG卓越实践案例。
党建引领优势更加彰显。落实青岛市委部署,原隶属市委管理的23家市直企业和31家中央、省驻青企业党组织关系,调整为隶属青岛市国资委党委,青岛市国资委党委管理党委数量增至66个,党组织数量升至3560个,党员队伍6万多名,构建“1+23+42”党组织管理体系,党领导国资国企工作制度不断健全。董事会决策运行进一步规范。推行外部董事报告工作机制,外部董事已提交10项重大风险报告,监督作用日渐增强,推行外部董事制度工作经验被省国资委在全省推广。
监管长效体系更加健全。通过扎实开展6个重点领域突出问题专项整治,业务监督、综合监督、责任追究“三位一体”国资监督工作闭环机制不断完善。推进穿透式监管,建立投资评审专家委员会制度,制定境外国有资产管理办法,试行总法律顾问制度,加快建设司库体系,建立统一的阳光采购平台等,全过程监督管理体系逐步完善。实施“提示函+警示函”监督机制,形成内外联动、协同监督的格局,获得国务院国资委肯定。在全省率先开展清廉国企建设,创建“亲清惠企 廉润国资”廉洁文化品牌,指导企业打造“1+N”廉洁文化品牌矩阵,推动企业制定文件1300余个,阳光采购平台累计成交项目4846宗,助力企业节约资金约1.59亿元。加快智慧化监管,启动大数据监管系统三期规划建设,被国务院国资委纳入全国第一批国资监管系统综合监测展示试点建设单位。(青岛日报/观海新闻记者 王奕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