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今日青島 - 國際日報

青岛海洋领域大模型迈向“千模竞帆” 发布日期:2025/3/25 来源: 打印

1.jpeg

数字化与智能化浪潮席卷全球,人工智能大模型技术在海洋领域的应用正成为培育海洋新质生产力、推动海洋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关键驱动力。

作为海洋强市,青岛在全国率先布局海洋人工智能大模型,聚力打造海洋人工智能大模型产业集聚区,加快建设引领型现代海洋城市。面对DeepSeek等大模型产品,青岛需要进一步把握机遇,探索其与海洋领域深度融合的路径,助力城市在海洋经济发展新赛道上抢占先机、保持先发优势。

为此,青岛市委海洋发展委员会、青岛海洋科技中心等单位近期开展了深入调研,形成了多份报告,为青岛借力前沿技术打造海洋领域的人工智能大模型描绘路径,为DeepSeek赋能青岛海洋产业发展擘画了蓝图。

借力DeepSeek,打造海洋领域垂直大模型

DeepSeek是由中国顶尖AI团队“深度求索”自主研发的通用大语言模型,已发布多个版本。其在功能方面与其他大语言模型并无本质差异,但在成本和开源等方面具备显著优势——这为其在海洋场景的快速落地提供了有力支撑。

例如,DeepSeek-R1提供了6款不同参数量的模型,从1.5B到70B,因此可极大降低企业应用的门槛;再如,DeepSeek完全开源,科研人员及涉海企业可基于其基础框架,结合海洋领域特殊需求进行“自由定制”,打造具有针对性的海洋领域人工智能解决和服务方案;此外,在权威测试中,DeepSeek-R1的准确率为97.3%,与OpenAI基本持平,但其参数规模仅为后者的十分之一。

青岛海洋产业门类齐全,28个海洋及相关产业在青皆有布局,为DeepSeek的“接入”打造了丰富的场景。借力人工智能,青岛要为海洋经济升级发展提供创新解决方案。对此,青岛海洋科技中心的研究专报提出,建议青岛加强海洋领域大模型应用开发。

该专报认为,海洋领域大模型是推动海洋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关键环节。建议青岛设立专项资金和政策措施,鼓励和支持围绕海洋资源管理、深远海养殖、海洋高端装备制造等应用场景,开展海洋领域大模型应用开发,打造一批标志性、引领性、示范性的海洋大模型产品、服务和应用解决方案。

青岛市委海洋发展委员会发布的《DeepSeek在海洋领域的影响及应用前景报告》则详细规划了多个海洋细分产业领域借力DeepSeek的发展路径。

传统渔业受经验主义和自然因素制约,养殖效率低下、产品质量参差不齐。利用DeepSeek强大的数据分析能力,可以融合渔业养殖生产大数据及实时环境数据,快速生成智能养殖方案。如我国自主研发的大型全潜式深海智能渔业养殖装备“深蓝1号”,融合人工智能技术后成为深远海养殖领域智能监控、精准管理和高效生产的标杆。此外,将DeepSeek等大模型技术应用到海洋种业,也可提升技术攻关效率,培育生长速度快、成活率高、稳定性强的苗种。

药物研发是一个漫长且成本高昂的过程,DeepSeek的应用可为其带来新的突破。通过对大量生物数据的分析,科研人员可快速筛选出潜在的药物靶点,预测药物疗效和副作用,从而加速研发进程、降低成本。如青岛海洋生物医药研究院通过人工智能虚拟筛选、智能药物设计等手段,从海量海洋生物资源中寻找具有药用价值的化合物,快速、高效筛选出了抗癌药物BG136、抗乙肝病毒药物LY102等新药,不仅几何级减少了发现海洋药物的时间,而且将筛选准确率从不足20%提升至60%以上,大幅缩短研发周期,提高了成功率,降低了研发成本。

此外,在海洋电子信息领域,利用DeepSeek等大模型可实现无人机和自主水下航行器等装备智能升级,构建水下无人智能蜂群,实现水下自主导航和海洋观探测,获得高频观测数据,摆脱空间的局限;传统航运管理在船舶调度、货物装卸分类等关键环节长期采用低效手动操作,缺乏智能决策支持,整体运营效率不高,可将DeepSeek等大模型应用到港口管理等智能调度中,实现货物存储智能规划、装卸流程高效调度,极大提升港口管理精准度与效率……

开发适合青岛海洋领域不同产业、不同场景的大小模型,促进更多应用场景加速落地并加以推广,青岛要借力加快人工智能赋能海洋产业转型升级,不断完善“1+N+X”海洋人工智能大模型体系,助力海洋人工智能大模型产业集聚发展。

青岛走在海洋领域垂直大模型“前排”

当前,人工智能大模型领域已呈现“百模大战”态势。但从世界范围来看,通过建立系统的海洋人工智能大模型矩阵赋能海洋发展还处于起步期。在这条赛道,青岛已经走在了“前排”。

去年,青岛在全国首次出台系统谋划和推进海洋人工智能大模型集聚区建设的指导性文件,开创了系统谋划和推进海洋人工智能大模型领域发展的先河。促进“人工智能+海洋”深度融合,青岛正“先人一步”,聚力打造具有全球竞争力的世界级海洋人工智能大模型产业集聚区,海洋领域的垂直大模型落地频频。

在2024“崂山问海”海洋创新发展大会上,青岛发布了“瀚海星云”大模型和“问海”预报大模型,在建设海洋大模型矩阵方面迈出了国内第一步。通过千亿以上参数的大模型分布式训练,“瀚海星云”构建了国产自主科学智能底座,并可垂直赋能多个应用领域和应用场景,形成“1+N+X”基础大模型应用体系。其中,“问海”预报大模型是海洋领域的重要应用。“问海”大模型对于未来10天的温度、盐度、流速、海平面高度的预报性能优于传统数值预报系统。与此同时,“问海”大模型相较于数值预报模型在计算效率方面提升了3000倍,极大地节省了计算时间和能源消耗。

在青岛,加快构建基础大模型矩阵,以“问海”大模型为代表的行业大模型和以港口大模型为代表的重点应用场景,正推动海洋大模型产业在国内领先并进入世界第一方阵。

去年底,青岛国实科技集团自主研发的“海悟”和“船寻”两款大模型在青发布。“海悟”大模型目前已深度应用于防灾减灾、渔业监管等领域,通过多模态交互与智能工具调用,显著提升了海上作业规范性和执法效率;“船寻”大模型聚焦渔船安全管控,创新融合北斗定位、AIS数据及视频图像分析算法,构建渔船行为动态感知网络,精准预警碰撞、倾覆等风险,可提供精细化海洋预报服务,为渔民提供实时决策支持。

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自主研发的“琅琊”海洋人工智能大模型1.0也在青岛发布。该模型融合了先进的人工智能算法与专业的海洋科学知识,1.0版本已实现对全球海洋状态变量的中短期高精度预报,可一次性预报未来1至7天的温度、盐度、海流等全球海洋状态变量。2.0版本将引入对台风、降水、海浪、海冰等海洋现象的预报,进一步提升对海洋灾害等复杂海洋现象的预报能力。

记者自市科技局获悉,今年以来,青岛在海洋人工智能大模型领域的推进步稳蹄疾。例如,前不久,由山东港口青岛港携手山东港口科技集团打造的全球首个港口服务类大模型“方舟TaaS”(贸易即服务)大模型开启公测。该模型围绕海运进出口贸易流程中的关键环节,充分发挥大模型在自然语言处理、知识推理与决策等方面的强大优势,构建了六大核心应用场景,全面赋能港航物流。

海洋特色显著的青岛,拥有数据、算力、算法的优势,建立了全球最大的海洋大数据存储体系,算力总规模超2300P,处于国内头部方阵。目前,青岛已发布应用和在研海洋人工智能大模型达25个。扩大先发优势,在DeepSeek的基础框架上研发基于海洋产业的人工智能大模型,青岛将有力推动海洋领域行业大模型发展,形成“千模竞帆”之势,为海洋产业升级带来革命性变化,催生海洋新质生产力。(青岛日报/观海新闻记者 耿婷婷)


    24小时最新动态

    热点排行

    图片新闻

國際日報 (International Daily News)版權所有. 提醒:業者若未經許可,擅自引用國際日報網內容將面對法律行動. 第三方公司可能在國際日報網站宣傳他們的產品或服務, 您跟第三方公司的任何交易與國際日報網站無關,國際日報將不會對可能引起的任何損失負責. 信息網絡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2032302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45122353001  X公網安備 450103024350154號 互聯網出版許可證(X)字003號
©国际日报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