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魅力扬州

江蘇高郵:“綠心”澎湃 发布日期:2024/11/14 来源:國際日報 打印

高邮大虾喜获丰收.jpg

高郵大蝦喜獲豐收

扬州新瑞光电科技有限公司的现代化厂房.jpg

揚州新瑞光電科技有限公司的現代化廠房

高邮城市风貌(蔡敦浩).jpg

高郵城市風貌(蔡敦浩)

東經119.49°、北緯32.97°,江蘇省陸域地理幾何中心座標。座標的落腳點——高郵。

築高臺、置郵亭,兩千多年前秦王嬴政定下了這座城在歷史經緯中的位置。水陸要衝,舟車交會,南北往來間,城邑繁盛、百業興旺。

新時代,江蘇重塑區域佈局,江淮生態經濟區的定位為這顆“江蘇之心”定下未來方向。生態優先、綠色發展,實現在蘇中地區率先綠色崛起,2022年,高郵躋身縣域經濟“千億俱樂部”,2023年位列全國投資潛力百強縣市第37位、全國綜合實力百強縣市第59位、中國縣域高質量發展百強縣第60位……

高唱新時代的“水鄉號子”,高郵以力爭上游的姿態在現代化新征程中開闢新賽道、增創新優勢、跑贏新賽程。“江蘇綠心”心跳如鼓,綠色發展“脈搏”澎湃如潮。

向“綠”圖強,產業向“新”再攀“高”

一方水土養一方人。裏下河地區湖蕩縱橫、土壤肥沃的生活環境,塑造了高郵人的樸實內斂。靠著勤勞的雙手、敢想敢幹的勁頭,高郵在製造業領域打下了一席之地,成為了中國羽絨服裝製造名城、中國路燈製造基地、中國電動工具之鄉、電纜之鄉。

“傳統製造業是高郵的基礎,但一個城市的發展,還必須有可持續的動力。對我們這座蘇中小城而言,及時感知發展‘風向’,隨勢而變轉換動力源,格外重要。”高郵市委主要領導接受專訪時強調。

“生態區”就是最強的風向。高郵以前瞻性視野推動產業結構調高、調綠、調優,光儲充、智慧照明、電子資訊產業集群加速崛起,產業“含綠量”成為高郵經濟發展的重要“增長極”和“動力源”,助力高郵向“新”攀“高”。

走進揚州新瑞光電科技有限公司的現代化廠房,只見機器臂來回擺動,AGV智能車靈活穿梭,一塊塊電池正源源不斷地下線。“這是我們研發的N型TOPCon電池,光電轉化率達到26.7%,創下業內最高紀錄。”公司總經理宋劍介紹,公司堅持創新驅動,與中科院寧波所、南京郵電大學等高校院所緊密合作,加速成果落地轉化。

新瑞光電是新霖飛集團在2023年成立的全資子公司,也是高郵首個投資額達百億級的專案,重點研發新型高效光伏電池。新霖飛集團是高郵的本土企業,由服裝廠起家,2008年佈局新能源,深耕十多年後,已形成從矽片、電池到高效組件、光伏電站垂直一體化、全覆蓋的產業佈局。

以新霖飛為龍頭,一批科技含量高、自主創新能力強的重大專案、頭部企業接連落戶,高郵因而擁有了全省第一家以電池工業為主題的專業化產業園區,集群優勢突出。2023年,高郵光儲充產業規上企業開票銷售達363.2億元,占全市規上開票的32.6%。

跨越高郵湖,來到湖西高新區,又是另一幅“光明”景象。這裏是全國最大路燈照明生產基地、全國最大戶外照明施工集散地。從一根燈杆到一套智能系統,江蘇豪緯交通集團有限公司董事長郝炳和見證了高郵智慧照明產業的發展。

“2006年公司成立,那時候還以粗加工配套為主,一根杆子、一組線纜、配上幾盞燈,就能跑業務。”回憶往昔,郝炳和感慨萬千,“後來,我們發現要有核心技術才能更具競爭力,開始研發智慧照明系統、智能交通系統、智慧公安系統等產品。”

從傳統產業轉型升級,到新興產業聚鏈成勢,未雨綢繆一直是高郵產業發展的關鍵字。2023年底,面對新形勢,高郵市委又提出新主攻方向,在氫能和低空經濟等領域提早起筆,謀劃未來產業藍圖。今年6月28日,高郵高新區通用機場正式開工建設,這是“十四五”以來江蘇省內首個獲批並實現開工建設的通用機場專案,預計2025年建成投產後,將成為高郵低空經濟的堅實“底座”。開闢新賽道、增創新優勢、跑贏新賽程。早佈局、早發展,高郵在不斷探索。

向“綠”而興,新時代魚米之鄉繪好“豐”景

“筷子頭一紮下去,吱——紅油就冒出來了。”當代著名作家汪曾祺的一筆白描,讓高郵鴨蛋成為無數人心嚮往之的珍饈。

高郵是傳統的農業大縣,依靠得天獨厚的河湖資源,魚鮮鴨肥、蟹美蝦嫩。近年來,高郵堅持發展生態農業,推進產業模式生態化,不斷探索生態產品價值實現機制,爭當農業現代化建設排頭兵。2023年,高郵綠色優質農產品占比達95.78%,位居全省第一,新時代魚米之鄉綠意更濃。

俗話說:“未識高郵人,先知高郵鴨。”高郵麻鴨作為全國三大名鴨之一,以形體健碩、擅產雙黃蛋聞名,是優良的肉蛋兼用品種。然而水禽養殖離不開水,傳統的水域放牧極易造成環境污染。江蘇高郵鴨發展集團有限公司與江蘇省農科院合作研發“發酵床養鴨”模式,有效解決了糞汙處理的難題。在集團現代化鴨舍裏,聞不到一點臭味。成群的鴨子在網床上愜意“散步”,糞便落入網下的發酵床,全自動一體翻耙機處理後送到下一端處理,成為有機肥。

在高郵的農場、水塘、田地間,生態養殖理念深入人心,標準化、科學化的養殖道路成為農民共同的選擇。謀求生產方式轉型之外,高郵還積極打造特色農業全產業鏈。

“發展農業現代化,品牌是第一位的,另外還對農產品進行深加工,進一步提高農產品的附加值。”以“高郵大蝦”為例,從打造品牌、成立協會到制定養殖標準、招引精深加工專案,高郵用抓產業的思維推動“高郵大蝦”成為農業新的增長點。目前,高郵大蝦產出規模為全國第一,上下游產業鏈企業達100餘家,年產值近40億元,養殖戶每戶年均收入近15萬元,帶動近10萬人就業,高郵也榮膺“中國生態大蝦之都”稱號。

“從按斤賣到按只賣,最好的時候,我們一只大蝦能賣到一只螃蟹的價格。”神鷺食品(高郵)有限公司相關負責人說,“同時,我們也研發了一系列具有高附加值的農產品,單是高郵大蝦的預製菜產品就有近10種,包括麻辣味型、醉香味型等,深受市場青睞。”

更有企業將深加工產品“上雲”,擴大知名度。端午節期間,“六月黃”搶鮮上市,老牌本土水產品公司“王鮮記”直播間十分熱鬧。“現在,我們用訂單指導農業生產,通過銷售數據來規劃未來的苗種、池塘面積,用工業化、互聯網的思維經營農業,也更符合市場的需求。”揚州王鮮記現代農業發展有限公司董事長王俊說。

逐“綠”而行,江淮明珠擦亮生態底色

目之所接皆是水。京杭大運河漭漭湯湯、高郵湖煙波浩渺,高郵是用水做成的一座城,綠色是其亙古不變的發展底色。為築牢“江蘇綠心”的生態屏障,高郵不斷提升生態環境治理能力,在減與增、退與進之間,用綠色畫筆描繪“夢裏水鄉”。

治本清源,守護碧水安瀾。2017年,高郵助劑廠關停,斷腕治汙,隨後3年內完成了全市所有化工企業整治。2018年起,高郵湖水域整治力度進一步加大,清理圍網養殖、打通缺口連通水系,累計投入1.02億元實施退網還湖6.1萬畝,取締捕撈漁船(生產船)693艘、安置捕撈漁民1368人。

增綠擴容,煥新美麗城市。高郵持續推進綠化造林工作,完成全市成片造林1565畝;系統建設高寶邵伯湖群生態島試驗區,打造生物多樣性觀測站點。在高郵經濟開發區內,新建的生態安全緩衝區一片綠意,淨水區似碧玉點綴其中。“生態安全緩衝區建成後,排放的主要污染物削減效益顯著,減輕了污染負荷,擴充了環境容量。”高郵生態環境局工作人員介紹。

如今,徜徉在高郵湖畔的運河西堤遺址公園,遠望水天一色,近看綠草浮萍,市民遊客騎車散步,生機勃勃。江淮生態大走廊建設效果越發明顯,古城之中,“生態綠脈”活力迸發。環境持續向好,引得萬物自發前來。國寶東方白鸛從候鳥變“留鳥”,高郵成為江蘇首個東方白鸛保護地,如今,在這裏繁衍生息的東方白鸛已達230只,輸電鐵塔上的鳥巢超過70處。

治理固然重要,也應從源頭防患於未然。高郵境內生態保護紅線面積居揚州市首位,更要求專案落地時嚴把環境准入關。

2019年,高郵開始實施“重大專案環保顧問制”,提供“一對一”服務,幫助企業順利邁過“綠色門檻”。2020年,又施行“信號燈”管理,對符合高郵市准入條件的專案亮“綠燈”,助力專案駛入“快車道”。目前,高郵已經建立起“全鏈式”服務機制,從專案前期會商到污染物總量平衡,再到專案審批等一系列環節,全程跟蹤服務,為經濟發展保駕護航。

一片大水,浩浩淼淼。文人墨客的筆下,高郵總是充滿“水性”的,汪曾祺稱其為“平靜如水,流動如水,明澈如水”。新時代的高郵,沉著如水、堅毅如水、奔騰如水,瞄定“江蘇綠心”的目標攀高而上,正在蘇中大地上樹起一道綠色發展的標杆。


    24小时最新动态

    热点排行

    图片新闻

國際日報 (International Daily News)版權所有. 提醒:業者若未經許可,擅自引用國際日報網內容將面對法律行動. 第三方公司可能在國際日報網站宣傳他們的產品或服務, 您跟第三方公司的任何交易與國際日報網站無關,國際日報將不會對可能引起的任何損失負責. 信息網絡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2032302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45122353001  X公網安備 450103024350154號 互聯網出版許可證(X)字003號
©国际日报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