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魅力扬州
東方白鸛落戶高郵(許昌銀)
6月10日,端午節。一大早,高郵市界首鎮大昌村就熱鬧了起來,掛著淮安、鹽城牌照的車輛,紛紛駛進了村莊。老師們帶著一群小學生來到這裏,近距離觀賞國家一級保護動物——東方白鸛。
大昌村是全國第二個東方白鸛保護地,附近有6個東方白鸛巢,先後有30多只在這裏築過巢。
“大昌大昌,‘國寶’之鄉。”71歲的村民朱金富很自豪。大昌村和東方白鸛的結緣,他正是那個“媒人”。
1996年初夏的一天,朱金富和往常一樣,早早來到自家農田裏,發現快要收割的小麥倒伏了好幾片。
“再過半個月麥子就要收割了,現在被糟蹋成這樣,這不是往人心口捅刀子嗎?”氣憤的朱金富一邊詢問鄉親,一邊尋找“兇手”的蛛絲馬跡。
很快,一只白色的大鳥出現在朱金富跟前。“靠近它,它也不走,下肢流著血,好像受傷了。”雖然過去了近30年,朱金富仍記憶猶新,“它個頭比白鷺大得多,長得像畫裏的仙鶴,但頭型和羽毛又不像,以前沒見過這樣的‘怪鳥’。”
朱金富和村民們小心翼翼地把這只大鳥抬到村委會。時任村黨總支書記王浩也是一臉茫然,問周圍村民,大家都搖頭,說:“不認識,不認識,找林業部門問問。”
就這樣,大鳥被送到了揚州茱萸灣動物園。很快,專家認定的消息傳回:這是國家一級保護動物——東方白鸛,有“鳥中大熊貓”的美稱。
“老朱,了不得啊!‘國寶’都溜達到你家田裏啦!”東方白鸛到來的消息一傳十、十傳百,大昌村人都知道了原來這只大鳥是個“國寶”。朱金富看著倒伏的小麥,沒了火氣,反倒滋生出一份自豪感來:“我家田地,風水就是好啊。”
不久,村民們驚奇地發現,這些“惹不起的鄰居”竟然在田間的高壓電線塔上築了一個大窩,幾百米開外都能看得到。
“國寶”的消息傳出後,攝影愛好者、媒體人、愛鳥人紛紛聞訊而來。大昌村一下子火出了圈,不僅上了央視,還火到了國外。
“我們村在大運河邊上,地勢特別低,處在整個高郵市的‘盆底’位置。”現任大昌村黨總支書記陳國付說,以前村裏常受水患影響,莊稼歉收,村民間流傳一句俗語,叫“水稻長不到一尺高,麻雀吃稻不彎腰”,村裏窮得叮噹響。
“2014年,大昌村借勢高郵農村水利設施升級改造工程,加速推進治汙、清淤、植樹,村莊的綠含量越來越高。”陳國付說,大運河申遺成功十年來,村裏先後關停、拆除了兩家電瓶、鋁製品廠;實行農藥統購和農業保險政策,避免農藥對“國寶”造成傷害,同時不讓村民因為護鳥而受損;成立志願者服務隊,建成東方白鸛保護地、野生動物救助站,為“國寶”營造一個綠意盎然、安全寧靜的家園。
生活在大昌村的東方白鸛越來越多。以前只有一對“夫妻鳥”定居,如今常年有六對在這裏安家繁衍。大昌村人漸漸把東方白鸛當成了自家人,一有機會就向親朋好友推送“國寶”日常生活的視頻,自發成了東方白鸛的“監護人”。
人不負青山,青山定不負人。隨著媒體持續聚焦,大昌村的名氣越來越響,投資也逐漸增多。2022年,一家稻米加工企業落戶後,全村稻米就地精加工,每年有40多噸印著“大昌村”字樣的新鮮大米銷往雲南、貴州等地。
“我們還邀請了南京策劃公司做了鄉村規劃,設計大昌LOGO和生態名片。”陳國付說,我們要像保護眼睛一樣保護好大運河的生態,守護好大昌村的綠色,呵護好東方白鸛的“第二故鄉”,堅定走好農文旅融合發展這條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