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魅力扬州
“实干争先 推动中国式现代化扬州新实践”系列新闻发布会活动聚焦经开区
见习记者 朱季晨
记 者 李仁辂 王荣斌
近日,“实干争先 推动中国式现代化扬州新实践”系列新闻发布会活动聚焦扬州经开区,围绕“深化改革攻坚 加速创新转型 奋力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园区高质量发展新实践”主题,经开区党工委副书记、管委会主任胡春风率队回答记者提问。
以新质生产力引领园区高质量发展
记者:现在,各地都提出,要牢牢把握高质量发展这个首要任务,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请问经开区在大力发展新质生产力、加快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方面,有何举措,取得哪些成果?
经开区党工委副书记、管委会主任胡春风:首先,经开区结合区域发展实际,聚焦发展新能源、新光电、新健康、高端汽车零部件、高档轻工、高端智能制造六大主导产业,编制产业发展白皮书与“三新三高”产业发展规划,聚力实施集群扩量、创新提质、智改数转、专精特新、绿色发展五大工程,全力推进“链长+链主制”改革,巩固优化产业链供应链生态链,驱动全区工业经济高质量发展。
其次,全区上下持续推动产业扩量提质、转型升级,着力实施“1115”重大项目工程,每年实施工业项目100个以上,加快技改挖潜增效。2024年计划实施120个技改项目。大力推进智改数转网联,实施工业互联网创新发展、数字化转型“扶优培强”。全区累计获批国家级互联网平台1个、国家级5G工厂1个、国家级智能工厂2个、省级智能工厂12个,省级智能车间46个,省级重点工业互联网平台4个,省级五星上云企业8个。精细培育专精特新企业,引导中小企业走专业化、精细化、特色化、新颖化发展之路。
再则,我们坚持做到“无事不到、随叫随到、服务周到、说到做到”。“请进来”与“走出去”相结合。邀请行业专家、链主企业、主管部门开展讲座,中小企业服务中心带领企业外出学习先进经验。“铁脚板”与“信息化”相结合。成立跟线服务网格,实现214家规上工业企业全覆盖,上线“政企通”“扬开企服通”APP,企业吹哨,部门报到,帮助解决企业难题120余个。“上争”与“兑现”相结合。近5年,工信条线每年为企业上争专项资金近亿元,出台区工业高质量发展、智改数转网联专项政策,年兑现资金均超3000万元。
以2%的土地面积创造全市10%的经济总量
记者:我们都知道,扬州经开区是扬州经济版图中的重要一块,请问近年来,扬州经开区在经济发展方面最突出的亮点是什么?
经开区党工委委员、管委会副主任杨斌:经开区经过32年建设发展,在产业结构方面不断调优。近年来,在经济发展方面最突出的亮点是产业特色更加鲜明、底色更绿更青,形成了“三新三高”的产业发展格局——新能源、新光电、新健康、高档轻工、高端智能制造、高端汽车零部件。
经济发展是第一要务,产业项目是第一支撑。党的二十大以来,全区综合实力显著提升,高质量发展迈上新台阶。围绕“三新三高”的产业布局,坚持“项目强区”的战略方针,经开区全力以赴推进项目建设,以全市2%的土地面积创造了全市10%的经济总量。全区构建了重大项目全生命周期服务的高效工作机制,率先开展招商市场化改革,推行“4+”工作法,实行“签约即服务”“竣工即交付”,形成“签约—开工—建设—竣工—投产”全链加速效应。
近年来,先后有晶澳、阿特斯、天合等一批50亿、百亿级重大项目“扎堆”落户,以重大项目建设成果为高质量发展增添强大动能,助力扬州经开区实现了工业产值、工业开票双双突破千亿元,GDP增长连续跨越两个百亿元台阶,国省考核排名位次大幅提升并重新迈入全国百强经开区之列等丰硕成果。
将经开区打造成为全国科技创新样本
记者:如今,科技创新已成为衡量地区综合竞争力的重要指标,能否介绍一下,近年来,扬州经开区在科技工作方面有哪些举措,取得哪些突破?
经开区党工委委员、管委会副主任张烽:经开区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不断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加快打造优良的创新生态,在创新主体培育、科技成果转化、平台载体建设等方面取得突破性进展、标志性成果,园区科技实力大幅提升,可以概括为四个“新”:
首先是科技指标迈向“新台阶”。2023年全区科技创新工作首次迈入全市第一方阵,获得综合体考核一等等次,全社会研发投入占GDP比重、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规上工业产值比重、万人发明专利拥有量、技术合同成交额等指标居全市第一。其次是体制机制激发“新活力”。经开区坚持以“体制机制改革”激活创新活力,先后成立经开区科技创新委员会、经开区科技局,全面统筹全区科技创新工作,形成了“上下贯通、左右协调、纵向到底、横向到边”的工作体系,科技工作水平得到显著提升。再次是企业创新焕发“新动能”。企业对科技创新的重视程度显著提升,研发投入不断加大,产学研合作更加深入,创新平台更加完善,累计建设省级以上研发机构74家,扬州大学碳中和研究院、国汽轻量化研究院等高能级的创新平台实体化运行。最后是创新生态呈现“新氛围”。经开区致力打造开放包容的创新创业生态,举办人才科技创新发展大会、双碳产业高峰论坛、氢能产业发展大会、创新创业大赛,创新氛围日益浓厚。
下一步,经开区还将围绕发展新质生产力,打造全国科技创新样本。
“三新三高”主导产业实现产值过千亿
记者:经开区在全市产业转型升级方面一直走在前列,做了很多工作。近年来,经开区在产业体系打造方面取得了哪些重要成果?
经开区发改局局长张余龙:经开区一直致力在构建现代产业体系方面进行探索和实践,近年来,深耕培育“三新三高”主导产业,2023年实现产值过千亿元。经开区的“三新三高”产业链条逐步形成,集聚集群效应较为明显,比如:新能源产业集聚了晶澳、阿特斯、天合等太阳能光伏头部企业,形成了“单晶硅-硅片-电池片-组件”较为完整的产业链。高端汽车零部件产业集聚了潍柴、中集、亚普等知名企业,获批国家汽车及零部件产业基地。
制造业的蓬勃发展也带动了生产性服务业的量质齐升。2023年,经开区实现生产性服务业营收130亿元,总量排名全市第2。生活性服务业也在不断地提档升级,去年4月,M会员商店全国首店正式开业,也是全市首个仓储会员制商店,日营收达120万元;城南汽车文化园汇聚了宝马、奥迪、华为等知名汽车品牌,满足了城南居民的购车消费需求。
下一步,经开区将推动“三新三高”主导产业延链补链强链、做大做优做强,实现这6大产业的提质增效、均衡发展;着力聚焦氢能、人工智能等战略性新兴产业,谋划布局低空经济、零碳负碳等未来产业,打造传统产业、新兴产业、未来产业协同并进的现代化产业发展新格局。
持续发力中小企业培育
记者:中小企业是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主力军,是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基础。请问经开区在中小企业培育方面有何举措,取得哪些成果?
经开区工信局局长潘明:近年来,经开区坚持“企业立区”战略,将引进“顶天立地”的链主龙头企业与培育“铺天盖地”的中小企业结合起来,不断完善培育体系,初步实现了三个转变。
首先是实现了“小”到“大”的转变,逐步提升“小升规”奖励力度,扩大技术改造设备投入奖励范围,完善“墙外”事项办理机制,帮企业跑市场、找要素,激发中小企业干事创业活力。
其次是实现了“量”到“质”的转变。通过推动数字化“赋能”、科技成果“赋智”、质量标准品牌“赋值”,鼓励企业走专精特新之路;打造“金字塔型”企业梯度培育体系,加快主导产业专精特新企业培育、传统产业专精特新企业水平提升,形成龙头企业和单项冠军企业领航,专精特新企业支撑,大中小微企业跟进的梯度培育格局。
最后是实现了“点”到“链”的转变。编制《“三新三高”产业发展规划》《链长+链主制改革方案》,引进建设汽车轻量化研究院及产业园、扬州大学碳中和创新中心等平台,建立近60亿元规模的产业基金群,实现了从企业单打独斗、自我发展到资源共享、信息互通、链式发展的转变。前瞻布局未来产业链,正在创建车联网和智能网联先行先试区和新型显示器件创新融合发展示范区。
培育创新主体厚植发展动能
记者:经开区在创新主体培育方面做了哪些工作?有哪些措施支持科技创新主体?
经开区科技局局长赵莹:首先企业才是科技创新的主体,经开区一切的科技工作都是围绕创新主体来开展,都是奔着培育更多创新主体、支持创新主体发展壮大的目标来实施。首先是发放服务礼包。我们建立了“科小-高企-瞪羚-独角兽”的创新企业梯度培育体系,对新落户的项目第一时间上门指导,从高企规划到项目申报,点对点提供精准服务,引导企业逐步开展科技创新工作。对成功申报高企的,深入开展入企服务,及时破解企业创新发展瓶颈,全力培大扶强科技创新主体。其次是提供政策红包。今年对区级“科创10条政策”进行了升级,进一步激发企业创新热情和创新动力,全面落实企业研发费税前加计扣除、高新技术企业所得税优惠等政策。同时对在经开区首次认定和经复审通过的高新技术企业,分别给予45万元和20万元奖励,省独角兽企业给予100万元奖励。对产学研合作,最高给予40%的补贴。对研发投入超过1000万元且保持一定增长的企业,实施研发投入增量补助。通过政策引导,鼓励企业加大科技创新投入。再次是搭建校企合作桥。支持企业与高校、科研院所开展项目合作,围绕行业关键技术,实施联合攻关,积极承担市级以上科技计划项目。目前园区企业与南京理工大学,南京航空航天大学,电子科技大学,华东师范大学等多个院校开展产学研合作项目超100个,企业与高校合作设立的研发机构超10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