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魅力扬州
导语:
七百多年前,他把自己亲眼所见的东方神奇故事带回欧洲,给中世纪封闭的欧洲带来一股强劲的东风,为东西方广泛而直接的交往做出了巨大贡献。这一传奇人物就是世界著名旅行家马可·波罗。
当时,元世祖忽必烈统治中国,马可·波罗不远万里,历经艰辛来到这里,走遍中国山山水水,游历城市数十座,详细考察当地的风俗、地理、人情,切身体验了中国的繁盛昌明。回国后,他口述成书《马可·波罗行纪》,记录了在中国以及周边地区的旅行经历。更令人关注的是,马可·波罗曾在扬州为官三年,并对扬州及所辖城镇的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作了详细的描述。
数百年来,马可·波罗及其《行纪》已成为世界交流史上的典范且广为传播。围绕这一现象,“马可·波罗学”的研究在不断深入,马可·波罗的历史效应也在不断延伸和发展。
一、传奇之旅:马可·波罗的东方见闻录
马可·波罗(Marco polo,1254—1324),中世纪伟大的旅行家,出生于意大利威尼斯。关于马可?波罗的出生地还有另一种说法:认为他出生在克罗地亚的科尔丘拉岛。其实这两种说法并不矛盾,当时的科尔丘拉岛属于威尼斯共和国。2011年4月18日,克罗地亚刚卸任的总统捷潘·梅里奇专程至扬州参加马可·波罗纪念馆的开馆仪式,他对公众说:“马可·波罗出生在克罗地亚的科尔丘拉岛,在克罗地亚是一个家喻户晓的人物。他的故乡科尔丘拉岛是著名的旅游胜地,岛上保留着马可·波罗的故居。”捷潘·梅里奇总统的这番描述拓宽了我们对马可·波罗的了解。
马可·波罗15岁时,母亲去世,孤苦无依。他十分向往神奇的东方,于是便跟随经商的父亲和叔叔踏上了东方的旅程。1275年,马可·波罗一行到达元上都。马可少年英俊、聪明机敏,对大汗恭敬,且通晓多种语言(波斯语、八思巴蒙古语、突厥语)深得忽必烈的喜爱与赞赏。他常奉大汗旨令,前往特定的地方办理专项事务,游历了中国几十座城市。1292年,他们获得一个难得的机会:护送蒙古姑娘阔阔真远嫁波斯,从泉州出发,离开中国,历时三年,回到阔别已久的故乡威尼斯,结束了在华17年的生活经历。
马可返回故乡,本可以过上富裕、安定的生活。不幸的是,1298年,威尼斯与热那亚爆发了激烈海战。马可将自己的商船改造成军舰,参加了战斗,却不幸被俘入狱。他向同狱的作家鲁斯蒂谦讲述了自己在东方的游历经过,鲁斯蒂谦将故事记录下来,成书《马可·波罗游记》。著作面世以来,风靡欧洲、风靡全世界。
二、场馆沿革:丝路文明的全新演绎
1981年,扬州市外办在瘦西湖桂花厅内设立了马可·波罗展示馆,这是国内唯一一个全面介绍马可·波罗的展览馆。1982年,美国吴定一博士和艾娜思·阿尔伯特夫人参观后表示愿意协助征集、丰富展品。随后,他们专程前往意大利和英国收集相关资料。在1983年和1984年访华期间,他们与意大利驻华使馆、扬州市外办商定了展品交接的事宜。经过扬州市领导和意大利驻沪总领事达雷里先生的确认,展览馆于1987年迁至天宁寺(当时的扬州博物馆所在地)内。
2005年,扬州博物馆迁移至明月湖畔。2008年,天宁寺打造为中国佛教文化博物馆。鉴于马可·波罗及其《行纪》对增进各国友谊、促进世界和平与人类进步继续产生深远的历史影响,进一步挖掘扬州的历史文化内涵,扩大对外开放,打造对意大利乃至欧洲友好交往平台,市政府研究决定:在古运河畔建立一座马可·波罗纪念馆新馆。2008年,扬州市政府向江苏省政府提出新建马可·波罗纪念馆申请。2010年经中华人民共和国外交部同意、国家文物局批准兴建。2011年4月18日新馆正式开馆,免费对公众开放。
2021年4月,意大利驻沪总领馆领事陈琪先生(Michele Cecchi)在参观马可·波罗纪念馆之时,建议升级改造纪念馆作为2022年中意文化旅游年的合作项目。同年12月,扬州市人民政府与意大利驻沪总领馆开展提档升级合作,签署《合作备忘录》。2023年5月30日,焕然一新的展览竣工并重新免费开放。
纪念馆位于美丽的古运河旁,中国十大历史文化名街——东关街的东首,南临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扬州城东门遗址。展厅正门外有一座飞狮铜像,它的灵感来自于水城威尼斯的城市标志。这座铜像是意大利威尼托区为庆祝原马可·波罗陈列馆(天宁寺内)落成而赠送给扬州的城市礼物。纪念馆的陈展面积约为500平方米,经过提升改造后分为三个单元:“远涉东方”、“游历中国”和“嘉植后世”。
纪念馆序厅简洁开阔,场景呈现圣马可广场从晨曦到日落的景致。伴随着14世纪意大利盲人作曲家佛朗切斯科·兰迪尼的曲子奏响,里亚尔托桥下轻盈的“贡多拉”络绎不绝地穿行,让游客身临其境,充分感受当年威尼斯风情。“远涉东方”单元以马可·波罗前往东方旅程为主题,展示了他从威尼斯出发,途经欧洲、西亚、中亚等地,最终到达中国拜见元世祖忽必烈的历程。展厅通过互动触控屏和悬空环形屏幕,展示了马可·波罗途经的重要城市和场景,让观众身临其境。“游历中国”单元着重讲述马可·波罗在中国游历17年期间所了解到的宗教、地理、物产、商贸等方面的琐事。在《行纪》中,他对蒙元帝国的“上都”和“大都”赞不绝口。在当时,元大都是能与巴比伦城、开罗、雅典、君士坦丁堡等著名城邦比肩的伟大城市。影片“壮丽都城”,向观众充分展现元大都都城的恢弘气势。马可·波罗游历中国期间,居留扬州的时间仅次于大都。《行纪》中记载:扬州是他为官、生活三年的地方。彭海著《马可·波罗来华史实》推测马可·波罗在扬任职时间为1282——1284年。因此,马可·波罗纪念馆在扬州选址,名副其实。根据《元史·食货志》中的记载,扬州东关码头在元代是一个繁忙的地方,商贾云集,人来人往。展厅中通过幻影成像技术展示了东关码头往来如织的景象,让观众仿佛置身其中。“嘉植后世”单元,展示了马可·波罗及其《行纪》对后世产生的深远影响,以及马可·波罗这一文化品牌对增进当代东西方文明交流互鉴起到的重要作用。
馆内展品丰富、类型多样、内涵深厚,包括多国语言、不同时期的各类《马可·波罗行纪》版本、元代基督教徒拓片、马可·波罗遗嘱(复制件)及马可·波罗遗产羊皮卷判决书(复制件)等。其中,马可·波罗遗嘱由威尼斯大学捐赠。遗嘱所用材质为羊皮纸,晚期拉丁文书写,采用威尼斯纪年。主要记录了马可·波罗的财产登记与分配情况。马可·波罗遗产羊皮卷判决书由威尼斯国家档案馆捐赠。判决书里列出马可·波罗遗留下来的从中国带回的物品清单,承认了凡蒂娜·波罗(马可·波罗大女儿)的继承权。这两件展品从不同角度佐证了马可·波罗中国行的真实性,同时也见证了中国和意大利悠久的文化交流史。
三、文明互鉴:中外交往的文化纽带
自2011年新馆开放以来,马可·波罗纪念馆先后接待国内外观众逾百万人次,并在社教活动、展览交流及学术研究等方面与国内外相关机构展开密切合作,得到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和一致好评。纪念馆先后被评为“华侨华人文化交流基地”、“扬州国际友好基地”,已然成为推动当代区域文明交流互鉴的文化纽带。
社教活动。近年来,纪念馆凭借古运河畔的地理优势和深厚的文化底蕴,举办了一系列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活动,如结合马可·波罗丝路之行举办的“《丝绸之路》特种邮票暨《丝路华章》纪念邮册首发式”活动、围绕《马可·波罗行纪》开展的马可·波罗课堂系列活动以及暑期“新时代小马可”志愿者招募活动等,极大地提升了马可·波罗纪念馆的社会影响力。
展览交流。自提档升级重新开放以来,马可·波罗纪念馆依托扬州博物馆的优势资源,在各级主管部门的指导下,在扬州市外办等部门的支持下,与意方展开多项国际展览交流。2024年1月,扬州启动“纪念马可·波罗逝世700周年系列活动”,启动仪式在马可·波罗纪念馆拉开序幕。扬州博物馆(马可·波罗纪念馆)、扬州市人民政府外事办公室、威尼斯大学共同推出《精选废料-<佛斯卡里宫>的重叠印刷》特展,加深了中国观众对威尼斯璀璨文化遗产的了解,以切实行动推动了中意文化深度交流。2025年是中意建交55周年,我馆联合扬州市人民对外友好协会及意大利驻沪总领馆文化处,进一步挖掘“马可·波罗”历史名人资源,共同推出《图绘世界:马可·波罗的奇迹》漫画展,拓展了马可·波罗主题宣传的新视角,进一步深化了中意人文领域的交流合作。
学术研究。2015年和2024年,马可·波罗纪念馆先后与北京大学国际汉学家研修基地、中国元史研究会及意大利驻沪总领事馆文化处等展开合作,举办了《马可·波罗 扬州 丝绸之路》国际学术研讨会及第二届马可·波罗国际学术交流会。会议邀请中、美、韩及欧洲多国学者参与,汇集了近年来马可·波罗研究的前沿成果,深化了元代历史与丝路文化研究,并以学术为纽带促进了国际城市之间的合作与交流。
结语
云程发轫赴山海,再踏层峰辟新天。未来,我们将赓续马可·波罗的丝路精神,承古拓今搭建跨文明对话的桥梁,通过构建多元合作机制,持续推进不同文明在交融中互鉴,在碰撞中共生,让跨越七个世纪的丝路驼铃,激荡出人类命运共同体构建的世纪回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