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健康科枝
新華社耶路撒冷10月5日電(記者王卓倫)以色列理工學院近日發佈公報說,其研究人員領銜的一個國際團隊發現,散發性阿爾茨海默病患者大腦中有毒蛋白質的積累與蛋白質清除機制失效有關,靶向特定蛋白或可緩解病症。相關論文發表在英國《自然·通訊》雜誌上。 公報說,阿爾茨海默病在65歲以上人群中高發,其特點為隨著腦神經細胞的退化和死亡,人的認知能力逐漸下降。這一疾病分為家族性和散發性,特徵均為大腦中有毒蛋白質的積累。前者與基因突變引起的相關蛋白質積累有關,而在更普遍的散發性阿爾茨海默病中,有毒蛋白質積累的觸發機制尚不清楚。 研究人員提出了一種假設,即大腦中有毒蛋白質的積累是由蛋白質清除機制(又稱為泛素-蛋白酶體系統)失效造成。泛素是存在於所有真核生物中的小蛋白,它的主要功能就是標記需要分解掉的蛋白質,使其被蛋白酶體降解。泛素-蛋白酶體系統是細胞內蛋白質降解的主要途徑,參與細胞內絕大部分蛋白質的降解。 為了驗證這一假設,研究人員建立了一個人類神經元模型系統,用以觀察泛素-蛋白酶體系統在阿爾茨海默病發展過程中的參與情況。他們發現,一種被稱為UBB+1的泛素變體會干擾蛋白質清除機制的正常運行,從而導致β澱粉樣蛋白沉積(Aβ)和Tau蛋白過度磷酸化的出現,而後兩者是阿爾茨海默病的重要病理標誌。 接下來,研究人員設計了一種特定的核糖核酸(RNA)分子,這種分子可以抑制UBB+1的表達。研究人員發現,抑制UBB+1表達能阻止上述兩種阿爾茨海默病病理標誌的出現。 研究人員表示,研究結果凸顯了泛素-蛋白酶體系統在清除「缺陷」蛋白質、維持細胞健康中的重要性,有助於研發治療和預防散發性阿爾茨海默病的藥物。同時,相關RNA分子或可以為治療阿爾茨海默病帶來啟發。(完)